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的集體喜歡宣揚“大家庭”的觀念,讀書的時候,學校的有“學校是我家,共同愛護它”之類的宣傳標語。
結果就有學生質疑,“既然學校是我家,那為什么我打碎了自己家的玻璃要賠錢?”
企業也宣傳家的概念,這明顯不現實。你對員工不滿意,可以立即把他炒了。對自己家孩子不滿意,難道把ta扔了嗎?
有人說,職場里有兩個明晃晃的謊言:
老板跟員工說:“我不會虧待你的!”
員工跟老板講:“你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干!”
然后互相防備,互相欺騙。
企業不愿意花錢培訓員工,害怕為他人作嫁衣裳。員工得不到好的發展,自然心存去意,謀求離職。
樊登曾經講過:中國的企業大部分不愿意培養人才,他們愿意挖別人來。因為你培養人才會花很大的精力,培養好了他又會離開你,甚至干同樣的業務。這也是中國企業普遍做不大的原因。
有遠見有格局的企業家一開始就開誠布公,比如奧美創始人大衛·奧格威,他在招聘員工的時候直接跟員工挑明,在我們公司會特別忙,經常加班,現階段工資也不會特別高。
馬云就招聘問題說過,“我們在招聘時一定要壞一點,告訴員工這公司不容易干,公司事特別多,有時還會遇到屈辱與誤解,加班是常事,但是我們要一塊改變世界!你愿意來參加嗎?”
互聯網時代,已經不是以前那種在一間工廠干一輩子然后退休的時代,換工作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把企業比作家,把企業當成家都不是一種合理的觀念,容易引發一系列前員工和前老板之間的“愛恨情仇”。
《聯盟》一書提出了一個合理的想法:
不妨將雇傭關系看作一個聯盟:一份由獨立的雙方達成的,有明確條款的互惠協議。這種雇傭聯盟為管理者和員工提供了建立信任、進行投資,以建設強大企業和成功事業所需的框架。
為什么要想著讓員工一輩子不離開公司呢,說句難聽的,就算員工愿意,企業真能活那么久?
著名的麥肯錫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一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當你離開麥肯錫時,你下一家目標企業是哪里?
這么一問,一般情況下,員工會為自己設計一份前途藍景圖,為了以后的長遠發展,任期的表現肯定差不了。
奈飛公司首席執行官里德·黑斯廷斯在關于該公司文化的一次著名演講中說道:“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家庭。”
最后,分享一個剛看到的段子。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我還在出差,同事打電話告訴我公司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