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學基礎》讀書心得之五

? ? ? ? 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的改造主義,它最顯著的特征是主張現代社會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教育家必須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而學校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并為人們的行動奠定必要的基礎。由此可見,在改造主義者眼中,學校及教育中者在社會發展與歷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 ?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引發爭論乃至爭斗發生就在維持與變革社會的兩種群體之間。而教育者與學校則是在變革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 ? ? 我對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論述深有感觸,他所說教育的目的是要實現自我更新、傳承文化和社會生活,決定了教師的角色定位。簡言之,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向導,應有淵博的知識,應不斷激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教育要關心個體的發展,發展個體和社會的福祉,這些主張至今都還在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教育和課程。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借鑒這些理論與經驗,反思現在的師生關系與學校教育,思考如何處理好外來與本土、傳統與現代、師生地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等一系列問題,更好地建構我們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

? ? ? ? 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同步,并制定出適應并促進學生發展的培養目標。正如新課程改革的核心:關注學生、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靈魂。體現為: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課程設置方面來說,學校出來開齊開足規定課程之外,還應注重校本課程、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傳授,盡最大可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學校的課程,不僅要面向多元文化,更應該面向未來。學生不應該生活在相對“真空”的學校環境,而應該面對社會問題,污染、核武器、戰爭、經濟危機等等,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應該體現在學校課程里。從教學方式及手段方面來說,教師要實現由教師向導師,由傳播知識向引領思維的轉變。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與創新思維能力。鼓勵并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現狀,思考社會發展,豐富課程學習,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能夠服務社會的人才,才是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學習課堂知識才重要。結合當前的高考改革,學校要建設與開展好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在學好學科課程的同時,融入學校集體之中,獲得全面發展,不斷認識自我,選擇好適合自己的教育與專業發展方向,是當前必須做好的工作;在高中階段實行分層次的走班制教學,同時積極開展社團活動與系列科創教育活動,讓不同潛質與水平的學生均能夠得到發展,是需要認真研究并積極推進的工作。新課程改革的核心:關注學生、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靈魂。體現為: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 ? ? ? 蘇軾曾經在《赤壁賦》中有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世界是由變與不變構成的,變與不變的和諧統一,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教育改革與行動一直在路上。愿我們一路前行一路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