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收獲(側重知識性事實)
1.高度不同,視野范圍不同。
擁有更高的視野范圍,才能讓試錯成本更低。
這十年來,我經(jīng)歷了很多,看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不斷在拉高自己的視野范圍,但感覺高到不落地了。可以說我覺悟比周邊其他伙伴的要高,算是個比較另類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經(jīng)常被別人說是高逼格和大氣的人,因為知道自己的路,會想得遠,而不在乎于眼前的一些得失。但其實這一路上對于不落地的問題,讓自己覺得很有問題,慢慢感覺到迷茫了,雖然迷茫,但慶幸大致方向和大目標還是在,至今還算活著像是一個有理想的人。
2.人生戰(zhàn)略定義
從全局考慮,人生戰(zhàn)略是基于生命周期的人生目標規(guī)劃。老師提出了八句話:“人生有方向,三年有愿景,年年有規(guī)劃,月月有目標,周周有計劃,日日有行動,時時有覺察,每周一教練。”
而我經(jīng)常是“人生、三年、年年”還有,但“年年到月月,月月到日日”就沒有了,所以每年都是空有規(guī)劃,沒有實現(xiàn),自己看不到成果,于是越來越失落,慢慢放棄自己,但是偶然間又會被刺激到打上雞血,后悔自己沒早點開始,痛恨自己不落實,看著別人在一天天進步,自己還是原地踏步,如此反復,好焦慮、糾結和痛苦。
3.四步完成個人戰(zhàn)略設定
“探索常見領域的定位,確定該領域發(fā)展方向,分析形成抓手方向,形成資源投放原則。”
在這里,第一步定位是基礎,而這一點我一直沒有好好思考過,記得第一次參加CEO課程報名時,要求自我介紹三個標簽、自己的特長、能夠提供的資源,我想了很久,包括在后面的課程中涉及到關于自己的問題,我都要思考很久也沒有個結論,我突然覺得自己怎么對自己這么陌生,難道我這么不了解自己?我心中有了無數(shù)個問號。我沒有把自己的定位找到,也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起點在哪,于是后面定出的方向、規(guī)劃、措施都是不契合自身實際的,不落地也有其必然性。
4.制定高分的人生戰(zhàn)略
from——who——where
在此老師給出了自我探索的幾個要點,一個是問清楚“我是誰”WHO的問題,從身份、使命、原則、價值觀、信念、能力、興趣出發(fā)剖析自己,而是搞清楚“從哪兒出發(fā)”FROM的問題,從核心競爭力、資源出發(fā)找答案,這些也是定位的幾個要點,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必須自己來做分析。
3個感悟(側重觀點分析)
1.史蒂芬柯維的“觀為得”循環(huán)模型
你的思維決定你的行為,不同行為必然會導致不同結果。
而在生活中我的思維經(jīng)常停滯或者空轉,甚至糾結內耗,并沒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指導,我反思發(fā)現(xiàn)舊的習慣性經(jīng)常帶動自己戰(zhàn)勝了新的習慣模式,因此行動兩天又回到過去了,而在這里,分身術能夠有力地促進自己重新開始、保持進展,不斷地讓自己與舊我絕緣,突破成為新我,這個過程有些難,但也覺得容易,關鍵在于有多想改善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想看到怎樣的自己。
2.富人思維BE-DO-HAVE?
VS窮人思維 HAVE-DO-BE
不得不說這一點的提出,對我很有沖擊,從小我習慣了有啥搞啥,缺乏創(chuàng)造性,很容易走死胡同、有限制性思維,而不會上天入地、運用發(fā)散性思維。當你決定成為設定誰的時候,你的資源是充足的,你可以找到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任何方法,但當你只考慮做什么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資源不夠,最終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就像現(xiàn)在,我感覺在體制內很難受,于是我就想逃避,就抱怨,上了“分身術”后,抱怨逐漸變少了,愛思考愛寫作了(雖然感覺寫不出個啥,但還是逼著自己寫,感覺不寫出來就不能把自己脫殼看清楚,憋出來感覺就是一種抒發(fā)、排毒。)我知道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定位——規(guī)劃——磨煉——突破,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是出路。這一年來,都在考慮做個“斜杠青年”,既然體制還沒有合適我的舞臺,我就先練就本領技能。在11月13日小組答疑的活動中,老大、嚴哥、藥山大哥都給我很多意見,也正是我現(xiàn)在想要的。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卓越高效的專業(yè)主義者或者成為一名穿白襯衣的高級警官,先從終開始,回溯定位,找資源、定策略、磨技能。我要成為誰?我要做什么?然后執(zhí)行、展示、變現(xiàn),最后就能成為和擁有。
3.迪爾茨邏輯層次模型
這個模型是第一次接觸,有些生疏,它幫助用者明白從困惑中突破的關系,并且與自己潛意識的深層力量聯(lián)系,使得人生策劃方面更有效果,所以也是技巧。它包括六個層次:
系統(tǒng):Who else? (還有誰?)
身份:Who am I? (我是誰?)
信念、價值:Why? (為什么?)
能力:How? (怎樣做?)
行為:What? (做什么)
環(huán)境:Where and When?(何時、何地?)
一個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將6個層次都一致連貫,他便會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開心,又有效果。由環(huán)境到能力的低三層我們每天都有意識地接觸到 ,所以是由意識所主導的,由信念、價值到精神的高三層,我們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想,所以往往忽略了。其實,我們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這三層所主宰。它們由潛意識所控制著,往往不容易說得明白,卻是人生成敗苦樂之決定因素。可以說,環(huán)境至能力的低層,只不過是高三層的放映或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顯示而已。因此可以看出,上面層次的一點變化,都可引發(fā)下面層次的巨大變化。就如同我當年立志要當一個對群眾熱情、對社會負責的公務員,于是有了后來考公務員、參加新警培訓、參加晉督培訓等一系列的人生經(jīng)歷。其實那個11年前,我就在模模糊糊中運用了這個系統(tǒng),如今才知道有很多人早已經(jīng)將行為研究了一套背后的方法和規(guī)律在運用。那么現(xiàn)在知道了,就應該好好用起來。
1.系統(tǒng):在這個大世界中,挖掘發(fā)現(xiàn)我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想對社會做什么貢獻,我來世界上的意義是什么?
2.身份: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單位怎樣看自己(我是誰?)。給自己定位,域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自己準備以怎樣的身份去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
3.信念、價值: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有一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并持著這套信念和價值去處理每一件事。
— 為什么做(或不做)?
— 有些什么(重要)意義?
— 應該是怎樣的?
— 對我有什么好處?
4.能力:這個層次涉及到一個人怎樣認識自己能有的選擇(有沒有選擇,或者是“我必須這樣做?”)。每一個選擇都是一份能力,故此選擇越多,能力越大。如懂英文、會用電腦、用某種技巧做某事。
5.行為:這個層次所指的是“做什么?”、“有沒有做?”,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發(fā)揮,也就是在環(huán)境中我的實際運作。
6.環(huán)境:即外界的條件。世界上的種種人、事、物、時、地、金錢和設備等都屬“環(huán)境”。我要用能力找到或打造出有利于我的資源和環(huán)境。
在此,我們要確認與外界系統(tǒng)的關系是友好的,因此個人的使命必須利他,有利于世界的。要找到“我是誰?我要成為誰?”要思考“我的使用價值有哪些?如何打造和使用這些使用價值?”,形成個人使命的核心宣言指導自己。這個模型的運用讓我們找到“如何做到以終為始”的工具。很強大。
2個改變(側重自我對比)
1.開始積極探索自己規(guī)劃不落地的原因。
2.逐步運用四步完成個人戰(zhàn)略設定。
1個行動(側重可執(zhí)行)
首先利用價值線定位,結合老大“如何分析你的價值”把自己所有領域全部分析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