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我們為何活著?

《活著》

還沒讀《活著》時,就已經聽別人講述了主人公福貴親人相繼離世的悲慘經歷,因此在讀這本書前我就做好了流淚的心理準備。但是真正讀完這本書后,我卻出乎意料的平靜,并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為主人公的悲慘命運而流淚。這一度讓我有些困惑,甚至一遍遍回想主人公的經歷。思索了很久,我想也許這就是余華寫這本書的目的吧。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還沒有讀過《活著》時便已經聽到了這句話,并且曾將它引入自己的作文中。毫無疑問,當時的我是不懂這句話的(現在也未必懂),只是覺得觀點很新奇。年幼的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為了祖國而活,為了父母而活,為了所愛的人而活,再不濟也是為了自己而活,總之總要尋個比較充滿希望的理由吧。然而余華說我們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一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這句話的道理。如果不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當自己遭受到命運的戲耍、生活顛覆、親人不斷離世時,什么樣的理由才可以支撐一個人堅定樂觀地繼續活下去而不是選擇死亡呢?

不少人對這種人生觀是持否定批判態度的,認為這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是犬儒主義。在將福貴與阿Q的對比中,評論家認為余華不及魯迅的地方便是,魯迅對阿Q是持批判態度的,而余華卻將福貴視作英雄。也許在很多人眼里奮起反抗、玉石俱焚才是與對待不公命運的正確態度,但是生活不是一場戰爭。無論什么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至少應該是讓人可以繼續前行的。無論是充滿了饑餓與危險的原始社會還是物質富足的現代社會,沒有哪個時代是無災無難的,命運絕不是一潭不起波瀾的死水。我們人的一大智慧不就是學會在荊棘路中求生存嗎?

余華在接受采訪中說到作為一個作家,自己的興趣和責任是寫出真正的人,真正的中國人。“‘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段話每每讀來總給人一種力量,不是激情的不是鼓舞的,它平靜的如同細流,卻綿綿不絕。我想余華就是想要傳遞這樣一種力量。他寫《活著》不是為了讓人感受悲痛,不是為了悲劇而悲劇,因此他沒有去渲染沒有煽情。因此我讀完《活著》時感受到的不是悲痛,而是平靜,以及蘊含其中的生命的力量。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福貴不是“猛士”,但是他確實做到了“直面慘淡的人生”。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跡,讓生命綿綿不絕延續下去的“活著”是更大的奇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