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燁,一個文藝青年定期膜拜的著名禁片導演,擅用搖晃感強烈的鏡頭,電影呈現迷離姿態,有種詩意的瘋狂,我上一次被他的電影擊中,是《頤和園》,當然沒過多久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資源已經被百度網盤凈網行動和諧掉了。
不知道《春風沉醉的夜晚》會不會落得同樣下場,畢竟這部電影對于同性戀、三角戀等話題進行了大膽的描寫,情欲戲也不少。
電影開頭是大雨中兩朵蓮花在風雨中飄搖。
藏傳佛教認為蓮花象征著最終的目標,即修成正果。眾生如同池塘中的蓮花:有的蓮花在超脫中盛開,其他蓮花則被水深深淹沒沉淪于黑暗淤泥。
婁燁關注的大概是后者,那些沒有修成正果的,見不得光的邊緣人群和情感。比如電影中的同性戀,形婚受害者,窺探同性戀的人,家庭中的第三者。
十年前的南京,形婚受害者林雪發現了丈夫王平與男同性戀者姜城(秦昊飾)有染,便請了無所事事的羅海濤(陳思成飾)跟蹤王平,偷拍兩人親密的照片。
同性戀迫于現實壓力,往往也會選擇結婚,但這種婚姻有名無實,同性戀者會盡到自己婚姻責任,在外人看來沒有異常,但只有同性戀結婚的對象,我們稱之為形婚受害者,是這段婚姻中的犧牲品。
電影中的林雪,在發現之前很有可能已經愛上了王平,因為在看到那些照片的時候,林雪奔潰了,她對羅海濤說,其實王平做的很好了,一般人根本不會發現,但我可以發現。
所以林雪才會有后來種種極端的行為,但是任她怎么折騰,王平根本不可能對她的愛有所回應,王平的心在姜城身上,但他為了掩飾自己的性取向,為了世俗的眼光,將一個愛他的無辜女人拉下了水。
而中國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現狀是: 需求被壓制,存在被忽視,尊嚴被踐踏。
王平只能偷偷摸摸和姜城約會,甚至為了方便兩人交往,王平要編造謊言介紹姜城與林雪認識。
柴靜在《看見》中有一篇介紹中國同性戀現狀的文章寫道:七成以上的同性戀者感到極度絕望。這種絕望是隱形的,持續的,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一點一點蠶食掉你。
在重壓之下,同性戀之間的感情本身也就愈加脆弱,反復和苦悶,命運也注定了悲愴。
在林雪在單位大鬧之后,姜城選擇離開王平的生活,他說這是他的底線。
他的離開與冷漠讓王平走向了絕望,于一個大霧的早晨獨自走進山里割腕自殺。
但姜城卻在離開王平之后,與偷拍他們的羅海濤產生感情,讓人不禁懷疑其情感的真實與善變。
他為何可以那么快從一個人走向另一個人?欲望與感情之間的距離是什么?
羅海濤有一個在制衣廠做工的女友李靜(譚卓飾),但他卻在跟蹤的過程中對姜城產生了好感,同時又難以舍棄李靜,到底哪一份感情才是真的?
李靜在與羅海濤交往的過程中又與制衣廠老板曖昧,老板會在一起吃飯時偷偷往她包里塞錢,還幫她打包一份食物帶回去,會在聽聞她喜歡吃生蠔時把盤子里的生蠔全部夾到她面前。可是老板也是有家室的人,那么在婚姻之外遇到的感情又該如何處理?
李靜接受老板對她的好,為了救老板出來不惜與老板的馬仔發生關系。但是她又會在發現羅海濤與姜城的關系后深深受傷。
就這樣,這部電影里的所有感情都這樣糾結纏繞,壓抑沉悶,激烈又平淡,突然來又突然走,開始和消亡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
?一座城,許多人,都在感情的路上崎嶇前行,沒有救贖的可能。
?如果這就是感情真實的模樣,好像與許多文學作品宣揚的感情不太一樣,沒有那么純粹與真摯,有溫暖也有暴烈,有犧牲也有自私,有出走也有妥協。婁燁只是把它們一一呈現出來。
當結尾的字幕一出——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仿佛明白了幾分,卻又重新跌入影片抑郁的情緒里,淹沒在泛黃的色調和大雨瓢潑的聲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