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花與如夢令(3)

戀花與如夢令(3)

 唐教坊曲中的《鵲踏枝》興起于盛唐時期,屬于新的燕樂曲,到了晚唐五代時候,用這種曲調填詞的文人多了起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代南唐詞人馮延巳的十四首鵲踏枝:

  誰道閑情拋棄久?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未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這是一個用韻很密的詞調,流暢柔婉,沉郁低回,據說馮的詞與當時流行的鵲踏枝曲調極吻合,流傳很廣。馮延巳處于南唐末世必亡之國,又位居高官,詞中迷惘抑郁之情已脫離了詞為艷體私情的境界,他的詞風開啟了北宋晏殊、歐陽修的創作之路。晏殊小時候是個神童,7歲的時候和一千多名進士一起在朝堂上考試,他神氣自若,援筆立成。后來官做到宰相。他一生親賢士,重教育,范仲淹、歐陽修都出自他的門下。晏殊一生富貴,詞中無愁苦卻有悲戚,沒有離恨卻有隱憂。一種潛伏的風情,暗暗動人傷情。也許是他覺得鵲踏枝太喜慶平俗了,從南梁簡文帝的一首七言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容華飛燕相逢迎”中,取出“蝶戀花”三個字做了新詞的名稱。簡文帝蕭綱好吳歌艷詩,名言是“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后人稱“宮體”。鵲踏枝頭,蝶戀花容,本是自然現象,民間的情趣和士大夫的審美也不見得就有高下,如活潑生動的農家女兒嫁入深宅大院,從此這一曲中的惜春悲秋、凄愴怨慕也越發地精致旖旎、悵惘低回。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