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件事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我們都終將死去。
在漢文化里,一切與“死亡”相關的都是要忌諱的。平時會罵“死老頭”的老奶奶,到了過年講話不小心帶“死”字,也要“呸呸”兩下去晦氣。我們用“逝世”、“永生”、“到另外一個世界”、“極樂世界”、“上西天”來避免直接談論死亡,也側面說明了這是我們文化基因里天生缺乏的一個鏈條。
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這只是人的自然循環(huán)。想要談論活著的意義,就避不開“我們終將死去”這一話題。有宗教信仰的人們,很多都是向死而生的。他們所有要表達的生的意義都是基于我們某天將會死去為起點。基督教徒會基于活著是美好的觀點去面對死亡。如果這一生好好地活著,死后會到更好的天堂。佛教徒會基于活著是受苦的觀點去面對死亡。這一世我們受苦是因為上一世作惡,如果今世多做善事,那就不用下地獄受煎熬,下一世輪回就可以多享福。受過宗教洗禮的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會更加地有心理準備。
我們談論如何優(yōu)生,會有大把懷孕育兒的材料可參考;我們談論如何延緩衰老,可以找到無數(shù)的抗衰老的方子可嘗試;我們談論如何抵抗疾病,有醫(yī)院和幾千年的典籍資源供使用。可是,課本里從沒教會我們怎么面對死亡,父母也從不會跟我們談論死亡。我們離死亡最近的時候,或許就是跟著家里的大人去參加葬禮,或不幸地需要面對親人的離世。看到在世人對離世人離去時的痛哭和無助,更加地加劇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
人對未知的事情,總是會充滿恐懼。我們對死都沒有經驗,也沒有哪個死過的人親口告訴我們死了會如何。人們那么害怕死亡,拼命地想辦法延壽,祈求平安,大多是因為我們對未知的不可控。秦始皇那么喪心病狂地要研制長命百歲的藥,最終也還是抵不住長眠地下的結局。如果已知道掙扎是徒勞的,我們何不心平靜氣地接受它,研究它,并提早為之做好準備?
生命不在于其長度或數(shù)量,而是質量。如果能過上一天神的生活,生再無所求。
如有兩種選擇:1. 你可以活一百萬年,接近永生,但每天你過著幾乎一樣平靜而無聊的生活;2.你只能活60年,但每一天都是很有意義,多彩多姿的,你一生創(chuàng)造過一些峰值體驗,有一些可流傳的作品。我猜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第二個選項吧。人就是這么可笑的生物,我們誤以為我們想要長命百歲,但其實心底還是想留下些什么活過的痕跡(Make a difference),還是希望后人不要忘了我們。
活過的痕跡或生命的延伸,有人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上,而有些人會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對生命其實都有著正面的意義。選好了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得要開始練習面對死亡了。提早練習如何面對死亡,有更充足的時間去考慮和準備,何樂而不為?
世事無常,生命有限。
第一,意識到你終將會死去,你會開始珍惜生命,保持健康。很多人在年輕時長期熬夜,縱情狂歡,放縱地透支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他們都是在經歷一場大病或一個大挫折,才突然頓悟,原來生命和健康是有限度的。你在年輕時對身體所造的孽,在不久的將來會讓你嘗到苦果。新聞里說的那些猝死的IT從業(yè)人員的故事都不是聳人聽聞。如果你不好好珍惜你的生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態(tài),你將會對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李開復在知道自己患了癌癥以后,發(fā)出一條微博:“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 醫(yī)生對其患病原因的解釋是“承受壓力太大”和“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 他也一度退出公眾視野,專心治療。而在歷經17個月的治療康復后,他說:“原來睡覺是最有用的復健。”
珍愛生命,保持健康,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質量的生命的根本。你總得健康地活著,才有精力去完成你未完成的事。
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去。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第二,意識到你死后可能一切皆空,你可能會不甘心,你會開始追尋人生的意義。千百年后,我們依然在奉讀孔子的經典,我們依然會為莎士比亞劇中的人物或扼腕或微笑;梵高死后每年依然很多人排長的隊,花很多的功夫去朝圣他的《向日葵》,王小波死后許多大學生依然視他為精神偶像。他們死了,但他們的作品得以傳世。這對藝術家而言是多么具有吸引力的糖果。我們的肉身會消逝,但我們的精神還會在百年后千年后影響他人!你未必會奢望能創(chuàng)造出影響萬世的作品,但承認吧,你心里那蠢蠢欲動的小心臟可能也想探尋一些所謂的人生意義,你也會希望不虛度此生,把人生經營得更有聲色一些。因為,你根本不想被忘記。
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去浪費
第三,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必死的確定性,你會更專注于重要的人和事。
大部分臨終的病人,最大的遺憾未必會是事業(yè)尚未達到巔峰,更多的,可能是沒有好好陪家人,或沒有追隨兒時的夢想。我們一生花了太多的時間去為“謀生”這件事而努力,也浪費太多的時間去追逐名和利。很多人會說我沒時間陪家人,因為要忙著賺錢養(yǎng)家;很多人會說我現(xiàn)在努力賺錢,是為了以后更好地孝順父母;很多人會說我現(xiàn)在需要先學會生存,沒有時間去追尋內心的夢想。可是,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好好陪家人嗎?賺錢不是為了好好孝順父母嗎?生活那點美好的色彩,不就是因為在追夢嗎?為什么不可以,此刻就把你最寶貴的時光,花費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
如果你認同以上的看法,那么你可以繼續(xù)往下閱讀。
練習面對死亡,可以有很多的辦法。以下的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1. 你可以問自己:如果明天我將會死去,那我應該如何更好地度過今天?
你還會不會因為上班被老板罵了幾句而不想吃飯?你還會不會因為兒子想打籃球不想回家而生氣?你還會不會因為愛人講了幾句話不合心而上綱上線?你還會不會因為升職機會被那個龜孫子占去而氣得無法入睡?
2. 你可以給自己列一條單子:臨死前想要做到的10件事。給人生做減法,讓自己更專注。
上面可以有你兒時未完成的夢想,可以對彼此傷害太深而斷絕交往的朋友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對那暗戀了好多年的女孩說“我喜歡你”,可以開始寫一本一直都沒有開始寫的書,還可以簡單到開始去陪爸媽散步。
3. 你可以跟朋友一起用積極的口吻探討你想要什么樣的葬禮。
你可以要一個歡樂的告別式,你可以請朋友開始為你寫追思文,并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你也可以選擇把骨灰撒向大海或森林。生,你已無法選擇,為何不試一試決定如何告別?
4. 當然,如果很多問題你還沒想得太清楚,沒關系,你還可以看看耶魯大學教授 Shelly Kagan關于如何面對死亡的課程,并開始思考:
死亡并不可怕,也不該是忌諱的話題。向死而生,是我能想到的,最有意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