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家的文章會有一種好處:你在讀其專業文章的時候也會感覺到他在非專業領域的專業和認真,就好比看到一滴墨水滴進了水里,能感受到知識的脈絡在大腦中絲絲縷縷在蔓延。
譬如費先生在論述第一章《鄉土本色》時就說到了「學習」的含義。
費先生說: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
我在網上搜這一段話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鄉土本色》的某段章節居然被用作2013年湖北高考的閱讀理解題目,我想,這樣的文章放在高三時候讀,大概會被學生認為之枯燥乏味的吧,可是制作考卷的人會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體現文學與科學的高度,畢竟這已經是費先生寫出的比較不那么專業的文章了,可是這些人絲毫沒有感受到讀者的感受,這種強加的品味可能會適得其反,就像我們一開始接觸《論語》一樣。
論語的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從小到大,我們就知道學習就是讀書做作業,哪里知道學習的真正就是什么意思,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翻譯成這樣:經常學習和復習,那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而費先生的解釋卻不一樣:「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
想來,我們小時候哪有學習的樂趣?那都是學習的苦惱和厭倦,長大了還巴不得一輩子不讀書呢,還熟悉,還做親密朋友?!孔子那句話老話是正確的,不過被人解讀錯誤,引來無數的誤會,就像我,直到現在也不喜歡孔子。
幸好,中學時代的教育并沒有延續到大學,這點我也比較慶幸,現在讀書多了一點,我也能漸漸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樂趣,現在才看到費先生的書,也不算晚。
除了在《鄉土本色》論述到學習之外,費先生還在《再論文字下鄉》里面再次說到了「學習」。
人的生活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學習的能力。他的行為方式并不固執地受著不學而能的生理反應所支配。所謂學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為的行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過程。學的方法是「習」。習是指反復地做,靠時間中的磨練,使一個人慣于一種新的做法。
以前我在博客寫過三篇關于學習的文章,和費先生的觀點也有相似之處。
(1)何為高段位的學習者?
http://cnfeat.com/2014/05/04/2014-05-04-what-learner/
(2)什么是知識的結構與解碼?
http://cnfeat.com/2014/05/05/2014-05-05-analysis-knowledge/
(3)為什么練習在學習中那么重要?
http://cnfeat.com/2014/05/10/2014-05-10-practice-important/
總而言之,學習就是不斷進化遞歸的過程,學習的程度不同,人的行走遠近就有相差,人與動物或人與其他人的區別也在于此。
如果你從此文得到收獲,請訂閱微信公眾號「cnfeat」,你一定會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