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計劃性
網上對于孩子教育的吐槽可謂比比皆是。就像這位家長說的情況,“對于孩子教育,我覺得我是陷入瓶頸,一談到寫作業,我真的是分分鐘就想火冒三丈,瞬間黑化,恨不得憋出內傷。還是忍不住發泄 從放學:0點開業到下午3點一種,居然都沒有完成!磨蹭的孩子遇到急性子的媽媽真的是水火不能怕容!……”
可以說每個有孩子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會碰到類似情況。
孩子寫作業、做事磨蹭拖延,是沒有計劃性惹的禍。
那么問題來了,計劃性如此重要,作為家長又如何培養孩子的計劃性?
老師認為,培養孩子計劃性的關鍵"三力",計劃力、執行力、堅持力。
(1)計劃力:所謂計劃力就是知道在什么時間要做什么。
讓孩子有計劃性,并不是要他按照你的計劃來,要求他服從和聽話。
而是﹣-
孩子自己對時間有比較清晰的感知,做事有計劃、有條理,能根據需要分清輕重緩急,分配好自己的時間,學好玩好。
你的孩子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
【情景1】
"叫你五點半下樓,你六點才下來,干什么去了!"
"我在和同學玩積木,不知道已經六點了。"
"怎么這么貪玩不守時!"
"我不是貪玩,我真的不知道半小時過得這么快!""明明就是貪玩,還狡辯!"
不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而是時間太抽象,孩子根本體會不到。
【情景2】
寫兩分鐘作業,拿起橡皮玩了五分鐘;
媽媽提醒后,放下橡皮寫了三行字,出去上了個廁所:又寫了五分鐘,捧起盤子開始吃水果,十分鐘過去了;好不容易寫完語文作業,拿出數學草稿本,卻畫起了畫……
對需要做的事情沒有順序感,許多事情在腦海里處于混亂狀態。
建議1:使用計時器提高孩子對時間的敏感度
使用計時器來限定時間,用5分鐘、10分鐘等精確的時間來替代模糊的時間。讓孩子自己用計時器限定他所選擇的時間,只要計時器一響,就要立刻結束,沒有借口。
建議2:讓孩子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
孩子很多事情都需要你催,一般是因為他大腦里不清楚晚上有哪些安排,需要以什么順序進行。做"不催促"的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做好約定,提前制訂晚上的計劃,包括每項任務和所需要的時長。
建議3:留給孩子合理自由支配的時間
可以跟孩子承諾,要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作業,晚上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但盡量避免在手機、電腦和電視上花上全部的時間。可留出一些時間出去玩、閱讀或跟家人一起玩室內游戲。
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是種很重要的獎勵機制,可以激勵他們變得有效率和有條理。
孩子計劃性的培養越早越好。這里有有兩個黃金期,第一個黃金期是3~6歲,第二個黃金期是6~9歲。如果抓住了這兩個黃金期進行正確的培養,就會事半功倍。
(2)執行力:按照計劃去做。
讓孩子有執行力,并不是家長拿著鬧鐘,對著計劃,按時間事事催促孩子去執行,而是在執行計劃的時候,讓孩子有對時間和事件的掌控感,把握好自己的做事規律和節奏,獲得自信和成就感。
(3)堅持力:堅持不懈的毅力
孩子要想有堅持力,只靠家長的督促是沒用的,一定要讓孩子自己理解堅持的作用和意義,體會到堅持的價值和收獲。從小的任務開始,多體驗成功的滋味,孩子才會更樂意去堅持。
建議1:親子互動好,孩子更樂意堅持
首先,父母做好自己的計劃管理,并形成習慣,父母不能堅持,孩子更難做到。
其次,父母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在堅持過程中如果和孩子產生沖突,親子關系惡化,孩子會逆反,更加難以堅持。
最后,家長要允許孩子計劃的執行有時會"倒退",陪伴孩子渡過"低洼"階段。
建議2:掌握批評和鼓勵的技巧
批評孩子的目的不是要發泄情緒,而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地方,父母可以嚴厲,但情緒和言語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本人進行攻擊,要"溫柔而堅定"。
規矩和愛一個都不能少,鼓勵非常重要,要會抓住孩子行為的細節以及人格特質來表揚,如"認真準備"、"努力堅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