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遇到一首歌、一本書、一個人,猶如偶爾落入沉靜湖面的小石子,也許會引起軒然大波,也許只是擦身而過的美麗。
近日愈加戀舊,本以為是個人的原因,殊不知在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表示都有同感,日益喜歡聽舊時的曲子、看往日的電影,懷舊情結日增。
不覺發現,年少時接觸的東西,都深深印在腦海中不曾忘卻,那時對此沒有聽懂或是看懂,只是簡簡單單覺得好玩。但是,人的一生記憶最深刻的時候便是幼時,記住的東西很難再忘記,這也是為什么要讓小孩子多背書,即使他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等他經歷了人世的浮華與滄桑后,腦海中會突然冒出曾經記誦過的某句詩詞、某個警句、某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此中有深意”,原來古人表達的是這般情結,原來自古至今,我們從來不孤單,同心同感,一路向前,更是會給自己注入無形的歷史力量,不卑不亢、無懼無惑勇往直前,即使一個人也無所謂渺小。
曾經暗自嘲笑父母時代聽的歌曲,濃厚的土氣和時代標簽,高呼“我們不屑于聽”,可誰知,走過叛逆的時期,日益回歸到生活本身,才發現,原來“年少無知”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定程度的實事。少年“不識愁滋味”,卻自顧“強說愁”,走過“淡淡憂傷”的青春,迎來切膚之痛的成年,呈現出來的一切卻是相反的。年少喜歡向全世界訴說“愁滋味”,夜晚卻可安然入睡,而如今,與全世界談風花雪月、談陰晴圓缺,夜晚只有自我消化、吞噬刻骨入髓的疼痛,徹夜不寐,第二天醒來依舊談論今年初秋涼爽、明年春季短暫云云“天涼好個秋”……
談了這么多,開始引入今天的正題——毛阿敏《相思》,也正是這首歌引發了上述無盡的感思。提及歌名可能好多人不熟悉,包括我也是,但是說它是《西游記后傳》的片尾曲,應該同齡的小伙伴們都清楚了吧,正是17年前我們追的那部鬼畜大盛宴,一個動作重復三遍,印象深刻,實在令人難以忘記,不過拋開這些動作特效,劇情內容放在今天來看仍是良心制作,正義與邪惡、人性與道義、使命與情愛…都有深刻的揭示。而這首《相思》正是對劇中如來佛祖轉世投胎的靈兒的人生寫照,即使是佛祖也有大義小情,也有無奈無助。
紅豆生南國
是很遙遠的事情
相思算什么
早無人在意
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便是這句歌詞的出處,據說是王維因思念李龜年而作。而關于紅豆代表相思的故事自古就有。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后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于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又有溫庭筠著名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近有王菲的《紅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相思的紅豆不是可以煮粥的紅豆,相思豆生于南方,有毒,而我們喝的是赤小豆。
提及紅豆便心有相思,這早已經不是現在人能感觸到的了,距離是那樣遠,時間是如此久,相思是什么東西、是什么情感、是什么心念,早已不知。這是作者對“思念”之情的懷念,念從前,紅豆代表相思,感情表達地委婉卻濃厚,現在,早已不屑一顧。
醉臥不夜城
處處霓虹
酒杯中好一片濫濫風情
如今的燈紅酒綠、歌舞通宵,實在是個好手段,把相思消聲遁跡,在酒杯的碰撞聲中,把酒言歡,離開了便是遺忘,還有什么相思可言,快速分離、快速結識、快速遺忘,身體被裹挾在人群中、夾雜在歡樂中、沉浸在濃酒中,好是風情無限,心中早已沒有念你的空間和位置。
最肯忘卻古人詩
最不屑一顧是相思
守著愛怕人笑
還怕人看清
“最肯忘”、“最不屑”,連用兩個“最”字,突出紅豆之情已是往事。“相思”算什么,那是古人才看重的東西,今人誰還在乎,如此渲染出生活的這個時代背景,才娓娓道出,這份愛,即使用了真情、動了真心,怕被人看清、怕被人嘲笑,所以,也假裝是在玩弄而已。以小見大,任何時代不是如此呢,誰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說“那個皇帝沒有穿衣服”,裹挾在歷史中,渺小如你我,沒有太多的勇氣做自己,因為何其難,不如隨波流容易些。
春又來看紅豆開
竟不見有情人去采
煙花擁著風流真情不在。
春天又來了,看紅豆鮮紅翠郁,卻孤零零地撐在山間,看有情人來來往往,較之舊時多很多,可是卻無一人來采,繁華情愛有很多,不知真情有多少。結尾唱出那份無奈與相思,思舊日的情深,念那時的意重。毛阿敏用她那具有滄桑力道的聲音把感情傳達地一聽無余,直至人心底。
聽這首歌的時候,我不覺和木心先生的《從前慢》聯系起來,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念從前之感懷。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