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教育如何應對其未來的發展?面對這一問題,出現了“數字原生代”的教育模式。
在《網絡原住民》(Born Digital or Digital Natives)一書中,作者帕爾弗里和加瑟把數字原生代定義為:“大約出生于1980年到2000年間在數字科技背景下孕育成長的一群新時代的公民”,這一代人是在數字化科技的熏陶下生活成長起來,也因此形成了與模擬技術背景下成長的一代人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這一代人正在改變市場以及工業發展的模式,漸漸成為世界的主流,改變著世界。
今天的教育如何應對?未來教育什么樣?這都是近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舉行的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首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未來教育高峰論壇與會專家探討的主題。
在教育論壇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說,看見未來,才能創造未來。目前在線教育論壇聚焦于一個話題——未來教育。
眾所周知,美國有一個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么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
美國前教育部長鄧肯是這樣解釋的,教育沒有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其指出,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工具和技術的變革;第二是教學模式的改變;第三是學校形態、教育結構的改變。
朱永新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痛點”與“拐點”在未來教育這個問題上交接了。所謂“拐點”,是因為這是一個被互聯網和現代技術改變世界的時代。而“痛點”,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們的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面對數字原生代”的教育,技術進步恰恰為學習與教育的變革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教育部科技中心主任李志民說:“技術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互聯網正促進人類文明邁向新的階段。”
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相關方面都在思變。要認清教育的變與不變。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會長步德迎說,分會成立的目的是適應信息化大潮,認真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搭建政府與教育機構、企業、社會之間的橋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認為,分會的成立有助于教育與信息化緊密結合。
探索未來教育,要研究未來教育對象的特征。目前,人們往往把新生代稱作“數字原生代”。未來的教育應該要尊重教育對象的特征,其發展要符合未來學習的規律,這樣未來的教育才更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