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簡單說一下我一開始對經濟學的看法,或許你也有同感。
對我而言,經濟學等同于政治和哲學,深奧難懂,貌似跟自己也沒什么關系,也沒什么幫助,既不能幫我們掙錢,也不能幫我們撩妹。我在經濟學方面,絕對是門外漢,經濟學的門在山頂,而我在山腳,因為我連經濟學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改變我對經濟學看法的起因是:得到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上線20天,6萬多付費訂閱量,這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讀過幾篇后,讓我對之前的想法進行了全面否定。
那么,經濟學到底是講什么的呢?跟我們這種普通大眾又有什么關系呢?我簡單轉述幾個經濟學方面的概念。
經濟組織:有人就會有需求,有兩個以上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需求就會產生交易,有交易就會產生貨幣,有貨幣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產品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就會有中間商;有情緒、輿論等,這就行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組織。
歧視:你需要別人也需要,資源有限,產生稀缺,那么就一定要做選擇,選擇給誰不給誰,一旦有了選擇就要有選擇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所以,歧視是一定存在的,這也沒什么好討論的,要討論的應該是由誰來歧視和有誰來承擔歧視帶來的后果。例如,拿就學而言,錄取學生的標準由學校來定,那么就是由學校負責歧視和承擔后果。
成本:關于成本,講三個概念。
1、整體成本
我們考慮成本時不能只考慮金錢,還有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等,要考慮整體成本,選整體成本最低的選項。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習慣在意金錢成本。例如,我們會為了省幾塊菜錢,不在樓下的菜店買菜,而是來回坐半個多小時公交去遠處菜市場買。其實菜錢加上時間成本等整體成本早已遠高于樓下買菜的成本了,只是很少有人能算明白這個帳。
所以,經濟學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中,要多學會考慮整體成本,不能只考慮消費金額的多少。
2、成本的定義
對于成本的真正定義其實是:一個資源,它有若干的選項,被選中的那個選項,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選的選項當中,價值最高的那個。
例如:一個門店,它可以用于開超市、當飯店,也可以用來開珠寶店,但做了一個就不能做另外兩個。三者的價值高低順序是,超市<飯店<珠寶。如果選擇了開飯店,那么開飯店的的成本其實就是開珠寶店的成本,而非開飯店的成本。
所以,在今后依據成本做選擇的時候,就要轉變思維了,選價值最高的那個選項。
3、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沉默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支出,而沉默成本已經不算是成本了。道理我們都懂,但難在行事果斷。
就好比,我們買電影票看電影,開場10分鐘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部爛片,這時電影票已經買了,可是多數人都還是會繼續看完才離場。
再比如,兩個人戀愛,當過了盲目期,回歸理性之后發現彼此并不合適,但很多人還是會繼續拖拖拉拉不分手。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要果斷一些,避免消耗更多。
需求決定成本和價格:其實,產品或服務的售價高,并不是因為成本高而導致的,而是由于需求強弱導致的。
例如:你問CBD一家餐廳的老板為什么他家飯菜那么貴,他會告訴你因為房租貴。其實,錯了。之所以飯菜貴,是因為很多人愿意留在CBD,人多了,吃飯需求就大了,那么就會有很多人爭搶這個門店,自然房租就貴了,而租到門店的老板也就自然會抬高了飯菜的售價。
如果你動動腦子,你就會把這個概念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到一起。比如職場中,如果你有能力成為公司團隊所需求的人,那你的價值和薪資必然會提高。
以上,作為經濟學小白就簡單的講述一點點經濟學的幾個概念。
經濟學可以指導我們看清更多真相。可以將經濟學思維應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活的更明白。
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疾馳前行的火車上,所以在文末向大家提個小建議:
買火車票,建議不要為了省那點錢而買體驗差、時間長的車票,整體成本太高了。最好買高鐵和動車票,這樣能幫你省很多時間,有一個很好的乘車體驗,還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哦,對了,還可以遇到很多高質量的帥哥美女。不要謝我,我不是雷鋒,請叫我紅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