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
圖片發自簡書App
《貧窮的本質》是兩位作者歷經15年實證調查寫成,它總結出貧窮的三個原因:一、窮人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二、窮人不做遠期規劃;三、窮人充滿執拗和偏見。
我認為貧窮,只是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在物質豐富程度上差異化的比較結果。這種差異化產生的原因,不見得是我們通常認為是由于窮人更懶、更笨造成的。它背后應該包含了出身和認知兩方面因素。
首先來講出身,在這里我要先定義一下“出身”在本文中的含義,不是通常所說的你爸爸是不是李剛似的家庭背景,而說的是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中的基礎設施、社會穩定、社會福利、醫療福利等靠投胎就能擁有的好處。舉例子來說就是美國人和朝鮮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的個人,平均在物質生活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社會對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造成。講清楚這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人生下來就有自來水喝,而把別人用來去挑水的功夫拿去掙錢;為什么有人從來不擔心戰爭的威脅,導致一貧如洗。
那么是不是在好的社會大環境中,就沒有窮人了呢?并不是,記得以前在電視中看過一個胖子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位女性社會學家通過調查,發現在美國,很多人寧愿把每天打零工賺的錢拿去付汽車旅館的高額房費,也不愿意找份固定的工作去申請政府提供的低價公寓,雖然后者除了可以改善居住環境,還能帶來收入上的盈余,改善生活水平,可他們卻以嫌麻煩為理由拒絕了。這就引出了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第二個因素——認知 。
關于這點,很多經濟學、理財類的工具書都有非常詳細和全面的見解和解釋。我們在這里就不展開敘述了。但有兩點要說的就是,一、對于在良好社會環境中生活的人來說,好的基礎設施、福利保障或許可以讓你的生活相對于貧窮地區生活的人更加舒適,但這樣的舒適或許對你來說也是一種麻醉劑,畢竟老祖宗有句名言,叫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二、不要被反信號所迷惑,所謂反信號,多發生在已經功成名就的精英人群,因為他們已經跨越了奮斗,不需要再向外界證明自己的成功,或者通過借助外部附加物來獲取關注。而如果一個窮人,偶爾看到他們平時樸素隨意,就以為擺脫貧窮不過如此,而放棄改變自己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圖樣圖森破了。
總之,你必須要培養自己設立目標,尋找有效的方法,通過持續正確的行動,達到逐步改善生活狀況的能力。否則你就和窮人并無本質的不同,而貧窮也總有一天,會找上你的門。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