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我在他鄉挺好的》這部劇破防了。這部劇才剛剛上映就已經收到了很多好評,它寫出了漂泊在外的人的心聲,很多人在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是的,這部劇的角色帶入感太強了。仿佛每個劇情都是活生生的現實。
早晚高峰期擁擠的地鐵,無緣無故被公司解雇還沒有賠償金,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加不完的班。這些真實的場景、真實的細節、真實的人物狀態,無一不映射著每一個異鄉的打工人。但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人,我們更多時候,只能默默選擇忍受和自我壓抑。不管是在北京也好,廣州也好,深圳也罷,這些都是漂泊在外的人的常態。以至于觀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仿佛是在看自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早已經習慣了向家里報喜不報憂。每每爸媽在電話里問起最近的狀況時,也都是一句“我挺好的,不必擔心”帶過。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很多事情,沒有辦法跟父母一一解釋和交代,一來他們不盡能理解,二來也不想讓他們擔心。有人說這就是長大的標志,長大就是需要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面對著生活。
有人說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就像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的一樣,成年人的難過往往都是偷偷的。我們就算真的奔潰到極致,不想說話,也不想活了,也不敢真的去死。因為生活還得繼續,撇下一切并不能改變什么,反而受牽連的可能是是家人朋友,于是我們只能繼續假裝正常,繼續說笑、打鬧,當做什么都沒發生。
我很喜歡這部劇,因為它很真實,它沒有避諱人在他鄉的苦澀,很大程度還原了現實當中北漂和深漂人的狀態。人在異鄉也很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也總有些東西讓異鄉人堅持下去。比如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在更大的城市我哦的可以遇到更多的人。這可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份美好甜蜜的愛情,也可能是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一個生活空間。這些都是使我們堅持留下來的理由。
雖然劇中有很多壓抑的鏡頭,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成長的標志就是在不斷地在歷練中消化自己的情緒,然后一直向前。當然我們也可以示弱,可以求助,可以說我們過得不好,也可以在撐不下去的時候選擇離開。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會選擇遠赴異鄉,我們之所以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為的就是“挺好的”;
可能每個人的初衷也不一樣,但如果這漂泊的代價太過沉重,甚至讓你痛苦不堪,你也一定要學會放手、學會放過自己。不是所有的“挺好的”都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也不是所有的“挺好的”都需要那么好。學會退一步,放過自己也挺好的。
希望每個漂泊在外的人,都能量力而行。堅持不住的時候多像朋友和家人訴說,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必須要怎樣的,盡力就好。不是最好的人生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