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初見于仕途|讀《流血的仕途》和《萬歷十五年》有感

人生沒有最優解



那日咸陽城外,薔薇花開得恰到好處,我靜靜地坐在城墻邊。不知在何時,一支隊伍從我身旁經過,那時的他身穿布衣,停在了我身旁,看了一眼當時的薔薇,呆立了兩三秒,也許是四五秒,但從他的眼中,我望見了塵世的繁華盡落,卻燃起了一股抱負之焰,當即便提筆寫起了長文,當最后一滴墨落下,我問他:“決定了?”他并沒說什么,只是緊緊地握住了手中的竹簡,《諫逐客書》幾個字異常地耀眼,殊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流傳百世的奇文,為他鋪就了一條通往黃泉的不歸路。在二十九年后的刑場,在他被腰斬的前一刻,我問他:“悔否?”他苦笑著說道:“既志已酬,又談何悔?若使當時甘被逐,東門牽犬歡應無。”

?千年后,北京城內的一宅邸內,我望著床上那奄奄一息的老人,也許是被病痛折磨得無力睜眼了,雙眼緊閉著,但臉上卻是難得的安然,若不是望見那床頭的圣旨,怎么也無法將他與“太師”二字聯系起來,我問他:“你死后,家中老小該如何?”“皇上不會放過他們的。”我有些詫異,想不到他竟然已經知道了身后之事,“悔否?”下一瞬間,他猛地睜開雙眼,“忠于心,效于志,有何悔之?”那一眼,雖隔了千年,但卻像是昨日般熟悉,眼中的星辰涌動,恰是那一生的浮沉最好的見證。

?既是自己做的選擇,即使當初選了另一條路,到最后我們還是會后悔,為何不尊重自己的選擇,以一生去證明自己的選擇,畢竟人生從來就沒有最優解,也沒有給你后悔的時間。




???????????


始于倉鼠之悟,毀于倉鼠小人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的意思幾乎人人皆知,無非是讓我們時時刻刻保持憂患之心,切莫沉迷于安逸,而我卻以為,人固然應懷憂患之心,不過應指前半生,以生死為對立面來劃分一生,死則為后半生的歸宿,死于安樂也應是最好的歸宿。而他恰因為憂患了一輩子,最終死得凄涼。

李斯作為上蔡的一個小吏,論養活一家人,應是綽綽有余,但因為某一天,發現了同是老鼠,倉鼠和廁鼠竟有如此大區別,聯想到自己,如果一輩子待在上蔡根本不可能有所作為,于是決定離開上蔡,放棄與孩子東門遛狗,與妻子同床共枕的生活,獨身一人前去拜荀況為師。

都說人必須要有比較,若沒有比較,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李斯與韓非的相遇像命中注定般,而韓非最后的結局也就從遇上李斯的這一刻被注定了,論李斯的功勞,一時半會列舉不完,但談起他的過錯,嫉妒便是罪惡的源頭,因韓非才華高于自身,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動搖,迫使韓非結果于牢獄之中。恰是這份害怕,也讓李斯在多年后落得慘死的下場。

李斯離開荀況處,便打算投奔當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憑借著自己的才華,終于借著一個機會,見到了年輕的嬴政。通常來說,若兩人有共同的追求,必然會心心相惜,嬴政和李斯也是如此。李斯為嬴政提出了一統六國的詳細方針,嬴政也毫不吝嗇地給了李斯莫大的權利,也正是這種過快的晉升速度,讓李斯自負了起來,好在當時的政局動蕩,朝廷上有呂不韋和嫪毐的爭權奪勢,后宮處有太后和嫪毐的密謀奪權,這一切給了李斯鞏固實力的機會,雖然差點被逐,但憑著絕佳的文筆,不僅挽回了局面,而且還再一次得到了升遷。

秦國實力的不斷壯大,統一六國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在嬴政和李斯達到兩人的共同目標后,關系也就從戰友變回了臣子,李斯開始在全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而嬴政呢,則為了長生不老,開始尋找丹藥神仙,也就是于此同時,有一個人的勢力在慢慢逼近李斯,此人就是中車府令趙高。

說到宦官,由于之前對嫪毐的印象,覺得服侍后宮之人,多數沒有什么心計,然而這一次,李斯為他的自負看走了眼,趙高的心計和手段遠遠地高于李斯,當李斯在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晚了,他面對韓非所懷有的畏懼感又出來了,而這一次,他的戰友嬴政不在了,他孤身一人,失去了方向,竟然選擇了跟趙高妥協,篡改了遺照,逼死了扶蘇,蒙恬等人,他以為只要與趙高為伍,就可以明哲保身,殊不知他面對的是一個倉鼠般的小人,根本不懼怕任何人,此時的李斯,就猶如一只廁鼠,只要有點動靜,就萬分擔心,終于一日,李斯被趙高陷害入獄,以被腰斬的結局完結了這一生。




???????????

屬于我的,誰也別想拿走!

談起張居正,我并不想敘述他的生平,且不說他提出的那些改革,單是萬歷那個年代的暗流涌動,就足以寫上幾天了。所以在這里,我省去了張居正如何一步步爬到首輔的具體過程,而是截取了他精彩人生中的幾個片段。

時間定格在萬歷五年,也就是1577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對張居正來說可謂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按當時的習俗來,張居正本應回去守孝27個月的,但當時萬歷皇帝年幼,無法單獨執政,如果張居正回鄉,毫無疑問,肯定會有其他的人來頂替自己的位置,多年積累的權勢,怎么能輕易拱手讓人呢?出于多重考慮,張居正決定只花四天回家奔喪,這一舉動引起了朝中許多大臣的不滿,以及民間的各種流言,而張居正卻憑著自己的地位,以及特殊的身份,讓萬歷皇帝幫著將這件事的風頭壓了下去,雖然事情過去了,卻也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大臣。

說到張居正的特殊身份,就是萬歷皇帝的老師了,在這點上,他的老友—李斯,也曾經干過這一差事,但凡能謀到這個差事,幾乎可以算上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了,但與李斯不同的卻是,李斯和嬴政有這共同奮斗的目標,發力點是一樣的,所以在嬴政一統六國后,還是會真心感謝李斯;而張居正則不同了,神宗年幼,根本不懂政治,所有政務幾乎都是張居正決定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神宗慢慢了解了這一切,出于逆反心理,對張居正多少是積有不滿的,但是出于張居正的功勞和實力,神宗只能選擇順從,但是,一旦張居正倒臺,那么這種被積壓多年的情緒一爆發,勢必如洪水猛獸一般。

萬歷十年,也就是1582年,一代首輔張居正去世,就在去世的十天前還被授予了“太師”的稱號,可也就在去世后不久,被神宗抄了家。也許很難理解,為什么短時間內,會發生這么大變化?其實細究起來,也不難想到。張居正生前憑著自己的實力和地位,朝中無人剛與之抗衡,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那些人看到之前彈劾張居正等人的下場后,也都敢怒不敢言,而張居正一死,朝中那些人便有了膽子,先試探著在皇帝面前道他的不是,之前說了,神宗的內心對張居正也是有些不滿的,聽到大臣們一致彈劾后,內心的情緒瞬間爆發了,也就導致了張居正死后被鞭尸,被抄家的下場。

那么大臣們的彈劾總不能是空穴來風吧?張居正在江陵花了二十萬兩白銀修建太師府邸,回家葬父時竟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子,這樣一個奢侈無度的形象就被眾人抬到了神宗的面前。其實,又有哪一個偉人沒有缺點呢?回顧張居正一生致力的改革事業,為明萬歷年間的盛世打下了不少基礎,說到改革,老友李斯又有話說了,作為法家的得意門生,李斯在秦統一后,也實施了不少關鍵性的改革,諸如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等,而張居正所做的改革,也延承了一個“法”字!將明朝從崩潰邊緣拉回來的“一條鞭法”恰是如此。

張居正以其一句“吾非相,乃攝也。”恰是他對得我所得,是我的,誰也別想拿走就好的解釋,卻也是他在明朝的長廊里刻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微斯,正與誰歸?

那日,長安城內,一布衣男子牽著小馬淡然地走著,似乎城內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河邊垂柳下,一石桌上擺著棋局,旁邊溫著一壺酒。

他輕閉雙眼,緩緩地撫著那被風吹起的胡須。他聽到了那不遠處的馬蹄聲,嘴角微微地向上揚起。

?“來了?”

?“來了!”

“下完這局棋再喝兩杯?”

?“正有此意!”

?黑白雙子在線條的交點處落下,被圍起來的一方,卻又在另一處設了圍。 不知何時,一陣春風吹過,那酒香在兩人的鼻子下繞了個彎,被貪婪地吸進了肺里。

“味很濃啊!”

“還沒喝就知道了?”

只見布衣男子笑著拿起最后一粒黑子,“你不也早就知道了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