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一斑而知全豹,若全信了也誤事。先生作品從小也在課本上念過,一直停留在小說和雜文的印象。關家一兩個月,有精力看看大部頭,用手機下載了《魯迅全集》,人民文學社二00五年出版。出版說明介紹說,1956年、1981年和2005年三次編校出版全集,從10卷到16卷、再到18卷,內容越來越周全。我看著全集猶望高山,正暗自嘆驚,又一段話迎面而來:“分別編為《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四卷)和《魯迅自然科學論著》(一卷),另行出版”。
翻著目錄,先生的樣貌更清晰了,短篇小說和雜文并不是先生全部的創作興趣。對翻譯的興趣在日本時就開始了,那時候魯迅“有一種茫漠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下了很大決心準備出版《新生》雜志,也收羅和翻譯了許多短篇小說,結果雜志沒弄出來,最后出版了《域外小說集》。擱到現在有以書代刊的意思,集子得到了一個叫蔣抑厄的商人捐助,先出了兩冊。本來想賺了錢繼續出版第三冊、第四冊的,結果前兩冊總共只買了二十套,后續也不了了之。《域外小說集》總共十六篇,魯迅翻譯了三篇,其余都由周作人翻譯。
魯迅真正翻譯高峰期是定居上海以后,那時候他是職業作家,也沒在大學教書,單單寫雜文估計經濟上也窘迫。魯迅所有翻譯的作品出版時都寫有序言,結集為《譯文序跋集》,從《壁下譯叢》開始往后接近有十四五種,占了整個翻譯作品的一半以上。應該說在魯迅在晚年,先生是把翻譯當成一項工作來做的。
魯迅對國學的興趣主要是在北京那段時間。那時在北京住在紹興會館。先是抄書,再到輯軼校勘,又抄錄古碑文。成績琳瑯滿目,周作人替兄長做過歸納:《會稽郡故書雜集》 謝承《后漢書》《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中國小說史略》《嵇康集》《嶺表錄異》《漢畫石刻》(未完成)。這里面《小說史略》成就最高,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開拓者。
魯迅為什么要輯舊書抄碑文?按周作人的說法,那時北洋軍警對公務員監控也算,人人都得找點興趣打發時間,玩古玩要本錢,抄碑文正合適。“單拿拓本來看,也不能敷衍漫長的歲月,又不能有這些錢去每天買一張,于是動手來抄,這樣一塊漢碑的文字有時候可供半個月的抄寫,這是很合算的事。”(《魯迅的故家》)其實,我以為還是緣于興趣,沒抱太大功利心的治學興趣。
先生留學日本正是革命澎湃發展之時,卻沒加入同盟會步入革命道路,應該是深刻內省后的選擇。先生以文為生,翻譯、國學、寫作算是三大支點,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精神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