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之白雪,輕沾濕衣帶——巖代太郎電影《春雪》的配樂

春之雪

作者:清和

巖代太郎,60年代出身于音樂世家,畢業于東京藝術大學,是一名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現任東京都交響樂團理事。其作品涉及多個領域,也多次為大河劇配樂,作曲風格帶有濃重的古典印記

《春雪》是一部改編自三島由紀夫小說的電影,導演正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的行定勛。在第2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中,《春雪》獲得九項提名,包括最佳配樂獎(同年巖代太郎的《蟬時雨》也榜上有名)。

雖然從改編的角度來看,詮釋的過分片面,使得電影存在種種缺憾,但不能否認,其唯美的音樂與絢麗的畫面相協相和,不僅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也大大彌補了電影對文字的還原力不足。

電影描述的是大正時代,松枝清顯(妻夫木聰 飾)與綾倉聰子(竹內結子 飾)之間的一段貴族戀情,從刻骨愛恨到漠漠黃泉,字里行間透露出清冷纖細的唯美主義氣質。因此,許多人先入為主地以為會配以更和風、更薄弱的音樂,這樣才貼合原作氣質。但巖代太郎卻大量采用弦樂與木管樂這樣偏暖的音色相互交織,事實上,他做的很好,甚至好得超出電影本身。

舉例而言,“雅”這個概念在原作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悲劇的起源與核心。盡管畫面本身非常美,每個鏡頭都精致又考究,但終究表現力有限,只能展現錦衣華服瓊花玉樹這樣膚淺的含義,這時候就得依賴于音樂。

原作中是這樣描寫的:“他早就覺得,自己仿佛是一根含毒的小刺,扎在他這個家族的一支粗壯的指頭上。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學會了優雅。直到五十年前,這個地方武士家庭還是素樸、剛健而貧寒的,轉瞬之間就大為發跡。隨著清顯的成長,一股子優雅之風即將悄悄地嵌入這個門第。然而不同于原本對優雅就持有免疫力的公卿貴族之家,在這里,它會立即作為一種迅速沒落的征兆顯示出來。對此,他就像螞蟻預測洪水那樣有所感。”

再看電影,一開場清顯與聰子尚年幼,便響起來的《雅の復讐》:弦樂聲拉開序幕,單簧管與雙簧管交替出現,一進一退演繹同一段旋律,顯得敏感又傷感。豎琴聲點綴其間宛若無垠的浮萍,而后達到一段小高潮。這里將“欲加蛀蝕而并非蛀蝕,欲加侵犯而又不予以侵犯”的雅致核心表現的恰到好處,營造出干凈唯美、卻又稍縱即逝的意境。后半段木管聲弱下去,由弦樂領起鋼琴獨奏主旋律,高音精巧漂亮,低音沉穩內斂,與其說是鶴立雞群,不如說是如魚游水,像是一陣清風,又像是根生長于斯的毒刺。最后弦樂再次奏響,在低音提琴的轟鳴聲中結束一曲。

“看到行將衰落就熾烈地燃燒起來”,清顯這根漂亮的刺也被巖代太郎畫了個大概,奠定了本作悲劇性的基調。可惜的是,因為選角與編劇的不足,清顯的憂郁倨傲,被描繪成了殘忍刻薄,這是對美學的錯會,也幸得巖代太郎典雅大氣的旋律,才扳回了幾分。

之后雪中初吻的經典情節里,出現的也是《雅の復讐》里的弦樂部分,緩慢又細膩的音色,如漂浮于一片寂寥的優雅中。

而《雅の復讐》的主旋律在劇中也是如影隨形,(完整版可見tr9《春の雪(piano solo)》),諸如在心意相通后,清顯與聰子一次又一次偷偷見面,貪戀于一時虛妄的溫存。暖黃色的畫面色調與輕巧的鋼琴獨奏相合,將脆弱唯美的氣質推向一個高度,這與開篇就奠定的悲劇路線、之前的冷暗色調畫面都形成巨大反差,是個泡沫般脆弱的幻夢,讓人唏噓不已。

以及聰子決定結束戀情獨自承擔責任后,片中響起的是《春の雪》的八音盒版本,可惜的是這首并沒有收錄進原聲碟。還有之后兩人被迫分開時,清顯冒著大雨站在綾倉家門外,翹首盼望能與戀人相見。這段反復出現的鋼琴主旋律將此時二人凄苦、不得的心境烘托出來。

宴會上的華爾茲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優雅の棘(waltz)》這段短小的圓舞曲寫得非常漂亮,小提琴主旋律婉轉動人,隨著流光溢彩的鏡頭緩緩移動,定音鼓一張一弛,極具官能愉悅感。

戀情發展到高潮時,就有了海邊討論輪回的一幕。這里響起的是《永遠の海》,雙簧管聲悠遠、唯美,小心翼翼的旋律剖開含情脈脈的外表,翻衍出細數不盡的哀愁別緒。豎琴與此起彼伏的弦樂,細膩悠長,描繪出焦黑龍骨縫隙中流露出的一方洌漣水光。整首曲子與畫面一般,清澄、透亮、絢爛,確實如兩人的心境:“我們的整個世界時刻都是那么清澄,毫無后悔的陰影呀。”

之后劇情急轉直下,聰子前往大阪,清顯追到火車站。事實上這段對原作進行了大幅度改編,激化了沖突,成為電影里的一段小高潮。編劇將清顯在父母陪同下道別改成了追到車站隔窗話別,雖然看起來有三流言情小說情節的嫌疑,但這段浪漫化的改編還是討人喜歡的。從管家告密開始,就響起了《春の翳り》的前奏,弦樂的線條細長,鋼琴聲低如錘,營造出緊迫的氛圍來。之后大提琴聲與開車鈴聲同時響起,將觀眾的心一下提起,清顯追著火車跑,從聰子手里接過字牌,單簧管的氣聲和火車的轟鳴聲混合在一起,雙簧管扁長哀傷的主旋律與劇情同時迎來高潮,最后在清顯回憶后的眼淚中結束。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春の翳り》旋律仍然改編自tr1,音樂與劇情算是同時呼應了電影開頭。

接下來的劇情都較為緊湊。聰子削發為尼后,清顯離家出走求見不得,在病痛與等待中耗盡了生命力,如一個虔誠叩頭的苦行僧,每天每天爬上長而陡的石階。這段出現的配樂一直是《雅の復讐》,悠長的旋律,將故事推向高潮,也將唯美的氣氛渲染到極致。樂曲隨著清顯爬上最后一階石階,咳出一口鮮血而結束。

春雪落入濃稠的血流中,劇情迎來結束。鏡頭慢慢拉高,tr14《天上の雪》中絢爛、華美的雙簧管聲與小提琴聲,隨著定音鼓輕卻厚實的節奏,相互交織,像是將春雪的輕盈優雅、愛的輕薄脆弱糅合在一起,可謂完美收尾。

這段還是有過度渲染之嫌,原作中的壓抑被統統美化成了悲情,將唯美主義美學詮釋成了純愛美學,反而顯得輕佻起來。不過導演本身放棄了原作龐大的輪回主題,這樣的處理倒是無可厚非。

總而言之,巖代太郎在這部作品中表現優秀,在與畫面高度配合的同時,又將雅致細膩的古典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還彌補上了一部分電影中原作氣質的缺失。

※ 文中引用段落均摘自文潔若譯本。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