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傳統幼兒園里,大部分時間兒童都不能自由活動,他必須很規矩的坐在課桌前聽老師講課。這樣,兒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會。比如,一個孩子現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師讓他必須畫畫,當愿望和行動不能統一時,孩子就不能專注在畫畫上,怎么辦呢?他開始想象,用想象來彌補他不能得到的活動,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編一個故事來安慰自己。長久下去,兒童的心力和活動就被分開了。“人被分裂了”
? 蒙特梭利說:“經驗表明,兒童的正常化會使得許多幼稚品質消失,不僅是那些被認為是缺陷的品質,還有通常被看做是好的品質。在那些消失的品質中,不僅有邋遢、不服從、懶散、貪婪、以自我為中心、游戲、好爭吵和不穩定,而且還有所謂的創造性想象、喜歡編故事、對別人的依戀、順從等。”
? 神游編故事,在自己的故事中歡樂、哭泣、痛苦,這種情況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其實這是孩子的歧變。兒童一點發生歧變,能夠改變他的,可能就是使兒童專心致志于某些使他跟外界現象相接觸的體力活動。所有歧變產生的原因,是兒童正常的活動不能得到實施。但就在兒童的精神胚胎需要發展和試圖發展的時候,成人抑制了它。勒令幼兒坐在課桌前聽老師上課,孩子想玩什么大人通過各種發放不讓玩,這樣長久下去,會使兒童產生歧變。
? 蒙特梭利說:“兒童所有的歧變都有一個根源——兒童不能實現他發展的原始計劃,在他的發展期遇到了一個有敵意的環境,他的潛在能量本應該通過實體化的過程展現出來。”
? 兒童內心有一個心理密碼,這個心理密碼就是我們說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碼需要在兒童0-6歲成長的過程中靠他自己破譯,任何人都沒有能力破譯。當兒童要接近這個目標,他的內在心理密碼會告訴他:你去接近這個目標,去為這件事情努力。這個時候,他應該走過去,但這個過程卻被成人禁止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兒童可能會和成人斗爭,但是兒童的力量很弱小,當兒童無法做他想做的事情時,他就去想,靠想象去做他想做的事,心力和活動被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