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次郎的陶笛名曲、故鄉的原風景,很好聽。
以前聽過這支曲子,不過早就想不起那段時光,隱約記得自己總是站在寢室的窗戶前,聽著這首曲子,吸著煙,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許久之后的許多情景再也想不起來了。
喜歡這首曲子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故鄉這兩個字吧,還有就是曲子本身的旋律,還有期間臆造的關于故鄉的風景,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嗎?用這句話概括最為粗暴吧,原因暫時就這么多了。
1.臆造的故事
旋律響起,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落魄的老男人回到了故鄉,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他只能拍拍身上的塵土,步履蹣跚,打量著故鄉的所有一切,天空,柳樹,羊群,孩童。熟悉的,陌生的故鄉,他終于歸來,像隨著秋風飛揚,飄落的葉子,終于回到堅實的土地。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卻不曾沐浴故鄉的時光,他很愧疚,我想,這是對的。
我不想給臆造的這位老人起個名字,原因沒有,不想說他的前世今生,何許人也,不想說他的風風雨雨。年輕的時候他走了,走不動的時候他回來了,這是我給他臆造的故事。他不需要功成名就,不需要飛黃騰達,不需要失魂落魄,不需要涅槃重生,我理想的故事就是,他走了,當他回來的時候,他老了。
2.原風景中了此殘生
老了,走不動了,從故鄉來,到故鄉去,老男人安慰自己。故鄉到底有什么魔力?歷來的文人墨客,揮灑丹青,頌揚故鄉,感慨萬千。故鄉也許就是歸途,在故鄉的孕育中出生,在故鄉的注視下消逝,出生與消逝的期間,像是鬼屋探險活動時間。
我們最終回到故鄉了此殘生,大概是找尋最初的自己,回歸本真,在原風景中了此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