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親戚經營了一家鞋店已經有20多年了,這兩年經常跟我說現在生意太難做,競爭太激烈,都不賺錢了。今年問我:我也開個淘寶店,轉戰淘寶怎么樣?
對于這個問題我很尷尬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打個比方,把銷售過程比喻為一個河床的話,那么流量就是從不同渠道,不斷流入河床的水源。而流量成本即為在每一個渠道獲得一個流量所付出的基本價格。
我們選擇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要以流量的邏輯來統一,計算每一種渠道獲得的流量所付出的流量成本,價格最低的流量成本即為最佳的商業模式。
我們來計算一下:一個鞋店每月員工工資2000元,水電費100元,房租5000元,每月實際成交6人,每天平均來訪顧客2人。每個月總開支2000+100+5000=7100? 每個月來訪顧客2*30=60人,實際每月成交6人,那么潛在客戶的轉化率為60/6=10%,每個潛在會員的到訪成本為7100/60=118.3元。那么你要保證你每雙鞋的毛利潤大于118.3才不賠錢。同時看看能不能降低你這118.3的流量成本,提高轉化率。
在這個與用戶交換當時日新月異的時代,流量來源不再是多開一家新店而已,也不是把線下的實體店搬到網上那么簡單。可以有更多的方式:社交群(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等)、自媒體、直播、增加老顧客購買頻率,顧客轉介紹,口碑宣傳等等。最終的目的都是通過各種數據的分析比較,選擇最便宜的方式。先有量,量中求質。
同樣我現在做的是瑜伽行業,一家瑜伽館的流量來源有1.店鋪好的位置 自然吸引的陌生拜訪 2.大眾點評,百度等線上搜索 3.老會員口碑宣傳 4.會員轉介紹 5.老會員重復購買 6.社交群 微信公眾號 朋友圈推廣 7.地推 8.傳統媒體的廣告宣傳(雜志,地鐵站廣告 ,發傳單)。
在這些渠道中,會員的口碑宣傳,轉介紹,重復購買,是流量成本最低的幾種方式。其余幾種渠道來源,前期都需要對每天實際到訪的潛在會員進行詢問和登記,計算出每種渠道到訪人數的比例,根據每種渠道每天的資本投入,計算出每種渠道的流量成本。
思考:像大眾點評上團購體驗課,我們現在是99元兩節課。能不能把兩節課換成一節課,然后分享給好友紅包領取后可以再免費上課一節。客戶同樣是花了99塊錢,但是我們獲得了客戶的一次好友分享,增加流量的機會吖。只是個人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