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 ? ? 北漂,在現代,給人的印象是鱗次櫛比大廈、川流不息車群、燈火璀璨繁華夜對慕名而來人的挽留。而北上,在古時,是連貫城與京的黃土直道,是驃騎將軍金戈鐵馬戰蠻夷的壓痕,是江南商賈子弟乘船搖晃過的片片漣漪…
? ? ? 在許多或自愿或被迫北遷的人群中,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心懷著作為一國遺民的亡國之恨,兼揣著作為落魄文人的前途無門,被迫背井離鄉,北上旅居,在他鄉郁郁不得志中數白發新生,嘆人生無常。散曲家徐再思,恰恰就是其中一個,在羈旅異鄉的秋夜里側臥聽雨,只盼家鄉風景入夢來。
? ? ? 最先覺察到秋的氣息的,是世間漸黃而枯的樹葉,自交織縱橫的枝條紛揚落下,帶來幾陣涼薄的秋風。于是秋的訊息傳達到了憑欄觀景的人眼里,也傳達給了市井街頭吆喝叫賣的小販,一傳十十傳百,家家都知添衣裹巾,鋪上厚褥了。這時一陣秋雨稀稀零零飄落,交織成網,將寒氣壓融于世,人們終于真正認定,秋來了。
? ?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到夜半,雨聲淅瀝,旅館冷炕上側臥的人,不知怎地夢中驚坐起,點起燭花,在忽明忽滅的光暈中,漸漸淚眼模糊。應是雨打落葉,驚斷旅人的夢,風襲瓦檐,卻攜不走旅人的愁。起首句以雨打梧桐起題,渲染蕭瑟落寞的氛圍。關于梧桐在詩詞中的意象,縱覽唐詩宋詞元曲,大多都是在訴說悲情。
? ?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客清漏長?!蓖醪g在《長信秋詞》中凄婉說到。宮廷園林中雕滿繁復花紋的井邊,梧桐靜靜佇立,抖落一身風霜,一襲金黃。
?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崩铎显谧鳌断嘁姎g》時舉目凄然。月牙兒將銀光灑向階下,坐落在交錯樓座最深處的小院兒里,有梧桐樹悄然攔截滿院秋色。
? ?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碧K軾在《卜算子》中描繪著。夜深人靜,月掛疏桐,滴漏告夜半,孤鴻過天穹。桐樹間清暉透過,擦亮蘇子滿腔孤高自許。
? ? ? 梧桐與雨,亦是多年不變的話題??搓淌馑鳌熬_席凝土,香閨掩霧,紅箋小字誰錯付。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再感受李清照所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因那風吹落葉,雨滴梧桐,總是凄清景象,孤獨憂愁便無需多言,躍然紙上。
? ? ? 不過梧桐也不盡是傷感話題,也是象征高潔品格和忠貞愛情的存在。詩經里婉轉動聽的四字節拍,道出純真美好的萬物品性.“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鳳凰鳴聲越山崗,墮蒼穹,梧桐茂密生長,身披朝陽,富有希望的色彩在栽桐引鳳的說法中熠熠生輝。
? ? ? 再看古代傳說中提到梧雄桐雌,同生同死,梧桐枝干挺拔,根深葉茂,便成了詩人們筆下忠貞愛情的象征。陡然記起《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石階滿臺霜,鴻雁渡南方,猶記那東西松柏,左右梧桐,枝枝覆蓋,葉葉交通。忠貞不渝的愛情,就在這繁茂的梧桐華蓋中郁郁青青,為后人歌頌。
? ? “三更歸夢三更后”,三更即是午夜,午夜夢回,夢回故鄉,故鄉難歸,難歸難寐。當夜幕深沉,星月高懸,燭火映照這滿堂空寂,無端就生出“抱膝燈前影伴身”的孤獨,于是“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的聯想浮現腦?!愀谂文羌业臏嘏?/p>
? ? ? 宋代賀鑄曾在《憶秦娥》里這樣說著:“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比脑拢找辉簺龉猓那镉?,落一地凄清,三更的夢,引一不歸人。
? ?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庇蜔艚Y成花形的余燼,棋盤上零零散散擱著的殘子,無不透露出詩人的百無聊賴與惆悵。并不同于閑敲棋子落燈花時的輕松,因為那親密的朋客會赴約,遠在家鄉的親人卻無法渡過這山海!
? ? ? 漢高祖劉邦為父改城路格局,遷豐邑人,而成新豐。唐初臣子馬周年輕時留宿此地旅舍,店主見他貧窮,便不予他好酒好菜的招待,盡管馬周取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飲,卻不免心有受冷落的哀嘆與羈旅的客愁。同是客旅他鄉,所以徐再思嘆馬周,也是在嘆自身吧。
? ?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鼻啻烧砩?,一夢浮生,榮華富貴都享有,醒后黃粱未熟,才發覺只是現實半晌。盧生一夢黃粱,而徐再思也多希望這風雨飄搖的十年是一夢啊。他本應是那溫柔江南鄉里的翩翩墨客,如今卻北上滯留十年,十年不歸,仿若一場令人嗟嘆的夢。在江南的父母啊,是多年來放在心坎的白月光,卻因空間相隔未能盡孝,實是折磨人至肝腸寸斷。
? ? ? 天一閣本《錄鬼簿》里記載徐再思僅位至“嘉興路吏”,在官途上的郁郁不得志,讓他亦有英雄失路的感慨。因為是南宋的遺民,再加上元代社會對南人與知識分子的歧視,他入仕困難,難登廟堂,離家甚遠,難處江湖。落魄與無奈融進他年年的歲月,后人了解后不免嘆息同情。若居他的位子,十年漂泊,十年難飲家鄉水,意志力不強大的人是難熬這折磨的。而徐再思不僅吟出這爽朗的元曲,淡淡吐露出自己的形孤影單,還不忘為中華文壇貢獻知識分子的一份力,實是令人欽佩。
? ? ? 既是羈旅他鄉,那便少不了沿途的好景致。盡管有哀思,也有放浪形骸的時候,于是翻看他的曲兒,去追溯他眼中的美景。
? ? ? 自飛天下九龍涎,走地流為一股泉,帶風吹作千尋練。
? ? ? 問山僧不記年,任松梢鶴避青煙。
? ? ? 濕云亭上,涵碧洞前,自采茶煎。
? ? ——《水仙子·惠山泉》
? ? ? 數條涓涓細流如同巨龍吐出的涎水自天而降,落地再匯成一汪泉水汩汩流淌,風自青空吹來,仿若千丈白絹在懸崖峭壁間飄揚,倒似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山僧們不問何年何月何日,只在巍巍青山、古寺深廟中靜坐丘樊,任白鶴隨山間煙騰風而上,于青翠中點染淡白一抹。山僧們便在那濕云亭、涵碧洞前采葉,就泉水煎茶,閑云野鶴的日子也不過如此了。
? ? ? 看罷,即使漂泊數年,也不改他骨子里的清麗。他“好食甘飴”,故號甜齋。明·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其詞“如桂林秋月”,不無是處。徐再思在感嘆人生時,不免有“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那傷感悲涼的情緒,但終究還是落于“濕云亭上,涵碧洞前,自采茶煎”的干凈利落,陶然忘機。這大概也是,他為自己那飄蕩北游的命運里找的一絲慰藉罷。
? ?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 ? ? 徐再思寫物寓言,從側面落筆,觀梧桐,觀芭蕉,觀雨,三者交融在一副秋天背景的圖畫里,映照了羈旅他鄉人的愁思苦悶,實在是環境渲染得當?!耙晕矣^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主觀的悲愴賦予景物那哀傷的情調,算是悲情的“推己及物”了。元曲,多是流傳在市井鄉民口中的朗朗上口的小調,因此是要淳樸自然、清新爽朗。“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要環境烘托,詞句描摹,更要有情感去落下那點睛之筆。徐再思,三者皆有,所以自然有陽春白雪在詩篇中脫穎而出。
? ? ? 盡管元代社會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流傳,徐再思這個元代文人也未放下他手中的筆,未放下他心中謹守的文人理想。盡管漂泊不易,他也在孤寂難熬的夜里,側臥床榻,靜坐到天明。
? ? ? 無論是古人的北上,還是如今民眾的北漂,最初的理想一直是支撐前行的心頭明月。所以,待明朝,雖走過千山萬水,也不要忘某日歸鄉,不要忘江南二老,不要忘最初的熱血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