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做自己嗎?
如果你還單身,但你的同齡人都已逐個步入圍城,你會因此惶恐嗎?
如果你想創業,但同學圈都有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你會放棄嗎?
如果你想丁克,但周圍的朋友個個都有萌萌的娃娃,你還坐得住嗎?
如果你不想二胎,但周圍的朋友個個比賽式地生娃,你會被二胎嗎?
如果你想研究現實困境,可大家都在寫理論paper,你會被論文嗎?
……
我一直搞不懂馬克思的兩個似乎互相悖論的觀點,一個是“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是社會化產物,人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照這樣說,人必須被群體認同,被社會認同,人才成其為人。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是強調集體的,強調人的社會性的。
另一個觀點是,“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又是極力主張個人發展的。只有個人自由發展了,社會才能自由發展。
有些相悖,但細想,都有道理。我特別喜歡第二個觀點,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才發展。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個性都充分發揮,社會才能集體前進,否則大家都是工具,都是社會的工具,不是鮮活的個體。
而工具多被淹沒,即使再努力,即使再優秀。為什么?因為工具沒有個性,充其量只是社會若干利益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你可以,他也可以;你不干,分分鐘有人干;你若不按大眾化的腳步走,就可能被異類,被排斥,甚至可能難以融入社會而舉步維艱。
可那些嶄露頭角的人,那些改變了社會的人,那些革命人物,之所以能引領一個時代,能被歷史記住,是因為他們敢于做自己,不被社會工具化。
那么,如何才能不被工具?如何才能做自己呢?
一、內心有穩定的終極價值觀。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從小在心里埋下的種子,會一直種在心里。即使走再多彎路,即使經歷再多困苦,它就像一面旗幟,讓你始終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為體驗,為福報,為眾生,還是為自己,為父母,為家族,為下一代而活?理清這個價值觀,才能更清晰了解自我,更清醒地知道怎么做才是做自己,或怎么做才能更開心。
二、敢于突破社會上的主流觀點。
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即使別人都結婚了,也不被結婚,即使別人都工作了,也不被就業。大家都走的路,是社會的標準答案,是工具化的路。只有別人少走的路,才能踏出一串串腳印,那腳印才是獨特的。魯迅所說的這世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在現代社會需要重新定義為,這世界的路,一旦走的人多了,就沒有了路,只有少數在荊棘中探出來的路,才能成了路。
三、勇于發現并抓住社會的痛點。
比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今時代,多少創業者狹路相逢,九死一生,只有那些抓住社會痛點,針對性解決痛點或盲點的創業者,才能搶占先機。如創立邏輯思維的羅胖,就是抓住了中產階級面臨信息爆炸社會巨變時的焦慮而創立的,包括得到app中的為知識付費,都是為解決某一類人的痛點而創的。在羅胖做知識付費之前,做了廣泛的調研,“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有了淘寶,有了滴滴,有了餓了么以后,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就相當于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就差讀書房翰林院了。于是,得到就彌補了翰林院的缺失。
放眼望去,那些為了自己的終極目標,敢于暫居人后、敢于延遲滿足、敢于做自己、敢于突破大眾觀點、勇于抓住社會痛點的人最終都擁有了較強的競爭力!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為了自省,也跟朋友們共勉!做自己,讓我們都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