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記

印象北京

2013年2月11日,這天大年初二,北京的天氣似天津又別于天津。天津到冬天雖然有氣候干燥,可是天津畢竟還是臨海城市,濕潤的空氣依然能夠吹到市區甚至北郊。可北京還是像去年一樣的干冷,不知是什么原因北京在這一年過年,空氣情況比較糟糕。霧霾的天空讓人喘不過氣來。而我這次買了單程車票,上一次的往返車票讓我的時間很趕,最后北京動物園也沒有逛全。可以說是遺憾。

從2012年年初我去北京之后,一年時間沒有再逛北京。帶著第一次去北京時的遺憾,我又一次來到了這個我向往并希望長期居住的城市。在這篇開頭我要感謝我的義妹,她在一次聊天中提醒我要關注北京的一些小地方。讓我這次去北京帶著另外一種心情,另外一些準備,另外一股沖動,另外一層態度。


(一)初游南鑼鼓巷:小街印象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義妹介紹我去的,從前并沒有聽說過這個小地方。從望京地鐵站做地鐵到南鑼鼓巷站下車,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人山人海。我在我的回憶中努力的思索著我對北京的了解,并沒有多少對于這條小街的記憶。好吧,我以一種看看的心態去逛逛。

南鑼鼓巷當中是一些老北京胡同的原汁原味。這條北京市東城區的胡同,全長786米,南北走向,北抵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位于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中。南鑼鼓巷始建于元代,曾名羅鍋巷,清朝乾隆15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改稱為南鑼鼓巷。南鑼鼓巷是中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2002年以后,南鑼鼓巷陸續有很多酒吧開張,成為新興的北京酒吧街。

在南鑼鼓巷中千萬要注意,別試圖開著車進去。那里是機動車輛的禁地。這次去有輛福特轎車就被來往的人群陷在了小巷中。我是不愛開車的,所以帶著那種幸災樂禍的態度看著車上的男人臉色尷尬,我竊喜:“有好車怎么不去王府井顯擺!”

在南鑼鼓巷中我找到了很多自己喜歡的小店面,比如一個專賣青花的小店,小店中大多都是飾品,那些飾品是用小片青花瓷器制做的,價廉物美。我是個青花癡所以走進了這家店,柜臺里陳列著一些青花裝飾手鏈,項鏈,我居然發現還有用青花點綴的長命鎖。

南鑼鼓巷的第二大特點是,小吃特別多,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更有老北京風味的。想想義妹也是個饞蟲,所以有著同好的我也在南鑼鼓巷滿足了自己的舌頭。我在這里首推在南鑼鼓巷中間地段的一處鹵煮攤,那是一對年輕兄妹擺的玻璃窗車,鹵煮的味道很正宗。而且份量也相對實惠。要說饞蟲們最愛的還是南鑼鼓巷的特色小吃大薯條。雖然對西餐并不感冒的我并沒有親自品嘗。但是,看到手指粗的大薯條,相信饞蟲們也會勾起無盡食欲。不過對于炒年糕我要說一下,北京風味的炒年糕其實是用特殊材料的醬汁炒制的。南鑼鼓巷的炒年糕多數是韓國風味。所以在我眼里有些不倫不類。但是我還是親自嘗了一下,味道讓人咂舌:“不咋的!”

南鑼鼓巷最著名的還是新興酒吧,當然對我這樣的游客除了剛才的鹵煮和青花南鑼鼓巷中的幾大特色并不是特別吸引我。可我要推薦各位愛去酒吧泡吧的筒子們。南鑼鼓巷的清吧很不錯!酒吧中,接待文明,地方干凈,酒水充足,音樂優美。尤其到了晚上,那條街已經成為了很多男女青年消遣的圣地。

南鑼鼓巷的吸引力在于那種小街小道,給人以安詳的氣氛,拉著女朋友走在這樣的街上確實很有情調。


(二)再游大柵欄:錦芳印象

大柵欄

大柵欄是北京的一條著名的商業街,現在泛指大柵欄街以及廊坊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片地方。外地人到大柵欄一開始只是知道,這一片是夜市,抱著逛夜市的目的去買紀念品北京小吃等等,而我卻深深的知道,北京大柵欄是一片商業歷史的圣地。

北京前門大柵欄從讀音上講 大柵欄不能讀作(dà zhà lán)應讀作“大石爛兒”(dà shí làn er)。大柵欄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出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到西口全長275m。自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在大柵欄分布著11個行業的36家商店。興起于元代的大柵欄,建于明朝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1900年義和團曾經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然繁華。明代時為了夜間宵禁,整條大柵欄的廊坊四條全部用木柵欄封閉防止夜間盜賊。后來柵欄也成為了這一商業地區的一大特色。

2012年我有幸收聽了王傳林先生的評書“風雨估衣街”,并對天津估衣街和北京大柵欄的商業歷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因我在天津土生土長,估衣街當然是去過的。但是北京大柵欄還是頭回聽說,所以乘興便去了大柵欄逛夜市。一開始我真不知道大柵欄是全天商業街,以為到晚上便沒有了白天的熱鬧。詢問之下一個北京交通協管同志告訴我:“晚上才熱鬧呢,正是賣錢的好時候,誰關門啊!”于是我便不辭辛苦從王府井大街步行走到大柵欄。我印象中那晚我其實是去看天安門夜景的,誰想大柵欄就在附近。“那就一定要去逛,看看那些在評書當中傳說至今的老字號”。

要說北京小吃,在大柵欄附近可以說是最火的。我又特別喜歡吃,所以在北京有名的一些餐飲老字號,我可以說是如數家珍,六必居的醬菜,全聚德的烤鴨,東來順的涮羊肉,爆肚馮的爆肚。這些美食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全部品嘗。又想起那句讓我感嘆的句子:“待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想想如果在天津,我絕不會吃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的炸糕。因為畢竟自己對家鄉的美食相對來說比較了解。比如包子,狗不理是一塊金字招牌,好多外地人到了天津非要嘗一嘗。其實相比較天津素包子石頭門檻比較好吃而且實惠,同時三鮮和一些夾肉包子也有實惠且好吃的地方。天津南市食品街由于商業經濟的推動,地段地租很貴,而且老字號的那些小吃店也都跟上了這股風,價格貴的要命。一籠三鮮餡包子要32塊,難道里面包的是金子么?不得不讓我這個天津爺們咂舌。

到了北京我才知道,原來大柵欄的小吃真正的老字號并不貴。比如廊坊二條的爆肚馮,一盤水爆肚絕對量大,刀工也非常寬大。才十塊錢。爆肚油光四溢,香氣撲鼻,味道純正。爆肚一入口才發現調料是專用調料,而且爆肚脆嫩爽滑,涮料味道濃厚。有幸吃上一次才知道,天下之大爆肚只尊一家。然而,我在北京的小吃印象還有鮮魚口的錦芳,此處也是北京老字號,東西不貴,而且味道上佳。天津人吃早點少不了的幾大樣,煎餅果子,炸果子,嘎巴菜,江子,老豆腐。有些清真早點有羊湯和面茶。以西南角和西北角鼓樓一帶的早點鋪最好。北京的煎餅果子我是堅決不吃的,理由是他們不會做。其實想想,我要真有決心干勤行,就在北京租個門臉干煎餅果子,非得讓這幫北京的饞蟲們嘗嘗正正經經的煎餅果子什么味兒。

錦芳的印象是源于一位姓付的北京兄弟。

那日我在大柵欄滿世界的找豆汁攤,問來問去逛到鮮魚口深處,遇見一個口音純正的北京爺們:“哥們,嘗嘗秋梨膏兒么?”

我能說一口正宗的北京話,于是問道:“沒嘗過,貴么?”

那哥們說道:“不貴,北京人沒吃過秋梨膏兒?”

我道:“我不是北京的,就是口音可以亂真而已,我是天津人!”

哥們道:“你天津的?神了你,北京味還挺濃,我喜歡聽你們天津人講話,說話‘哏兒’。”

我道:“行啊,來一杯嘗嘗。”

哥們從小罐灌里掏出了一個熱杯,用小勺盛了一勺,然后兌水,放到微波爐里加熱。于是讓妻子看著,我們便攀談起來。

“北京小吃哪最正宗?”我問道。

“北京你得看吃什么了,涮羊肉當然是東來順,烤鴨當然是全聚德,爆肚當然是爆肚馮,秋梨膏當然是我老付這的了。”老付答道。

我笑笑道:“嘿,問問你,要喝豆汁在哪?”

老付將做好的秋梨膏遞給我,熱乎乎的,喝起來挺甜挺香,然后答道:“要說豆汁最正宗的,對過,錦芳,大柵欄頭份!”

于是我離開老付的攤子走進錦芳,錦芳當中有面茶,有豆汁,有云吞,有元宵。我當然單喝豆汁,兩塊錢一碗。初喝到嘴里的味道像是餿了,但是細細品嘗那種原生豆香還在,又能嘗出豆瓣的味道。其中融合了鮮甜苦酸,味道之奇特相信不是大多數人能嘗得到的。遺憾的是兩次去北京都沒嘗著焦圈。而這次再游大柵欄,錦芳的豆汁賣光了,我又特別饑餓,所以不得已買了一碗面茶,兩個燒餅夾肉。而且在一處外賣豆汁攤上買了一杯,八塊!味道苦澀不能入口。所以下次再去北京喝豆汁,一定要早去,還到錦芳品嘗。而且這次去老付已經不在鮮魚口了,那日我記得給他們兩口子留了電話,說來天津要找李金箭。老付給我的印象是北京爺們的印象,熱情,自信,勤奮。希望他一家在新年過的更好吧。

上次去北京大柵欄,我買了些紀念品,比如寫著“不吃飽了哪有力氣減肥啊!”字樣的零錢包。畫著各種京劇臉譜的撲克牌。京劇小人的鑰匙鏈。可這一次大柵欄之行有些失望,并沒有多逛,大柵欄還是像以前那樣的繁華,可是我的心境已經不似第一次逛大柵欄那樣興奮了。

源升號博物館

源升號博物館

源升號,是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老字號。中國的酒文化的博大不需要我說,而源升號博物館,是北京紅星二鍋頭酒廠旗下的老字號展覽館。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前門外“源升號”酒坊的釀酒技師趙氏三兄弟為純凈燒酒質量,發明了掐頭、去尾、取中段的蒸餾工藝,稱為“二鍋頭”北京二鍋頭釀制工藝自此誕生。

2009年,源升號博物館成立。在展覽館中擺放陳列著趙氏三兄弟的銅制半身像,背面是源升號開業浮雕。只可惜我對喝酒有著一種天生的抵觸情緒,所以此地我并沒有過多逗留,只是照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想來如果是愛酒客,源升號博物館千萬不要錯過。


(三)再游清華園:學府印象

清華大學

如果問千萬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什么?父母們可能會有很多的答案。比如婚姻幸福,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但是如果你在中國問高考生的愿望是什么?那么答案大部分會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如果問考生們最想去哪一所大學就讀?很多人都會告訴你,我們想考上清華北大。

2013年我再一次來到自己曾經在高中時期向往的大學——清華園

初次來到清華園是在2012年過年后,那次我先去了北大。我是個徹徹底底的金庸迷武俠迷。由于北京大學的孔慶東先生在百家講壇中評述了金庸武俠小說,與此同時孔慶東先生稍帶東北味的口音中我也度過了最為艱難的一年。那一課程對我的一些世界觀和精神認知有了很大的影響。我很想看一看孔先生工作的地方是個什么樣子。于是初來北京,我頭一站就去了北京大學。

北大,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不屬于大學的氣派。因為北京大學腹地前身是清乾隆帝的第四女和嘉公主府已空閑的府邸。四公主府坐北朝南,大宮門為五間門楹,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公主府占地東西寬四十丈,南北長六十丈,用大磚圍成府墻。府內東路為幾進大四合院落,宮殿式的房屋建筑,西路則為大花園。所以整個大學的舊建筑給人的氛圍是那種皇家園林的氣派和閨字之中的秀雅。

清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1898年7月4日),建立“京師大學堂”其校址在東城景山東街路東的沙灘后街明代的馬神廟。后來在新文化運動中改為“燕京大學”,首任校長是蔡元培先生。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軍的鐵蹄踏入華北。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及南開大學遷往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再遷昆明,合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之后,北京大學于1946年10月正式復校,胡適先生出任校長。

與北大的宏博文學氣勢相比,更加吸引我的是清華大學那種嚴謹的學術氛圍。從清華大學的西南門進入順著熙春路一直往前,就能看到清華的原大學校門。那門有著羅馬建筑風格,門頭上赫然寫著繁體的“清華園”三字。“清華園”之名是清咸豐帝所賜,清華園原址為清康熙年間所建的熙春園的一部分。道光年間,熙春園被分成東西兩個園子,西邊的園子起名為“近春園”;東邊的園子仍名為“熙春園”。咸豐登基之后,就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了。

如今“清華園”工字廳后面的匾額題“水木清華”四字,兩旁有對聯一副曰: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在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這“水木清華”四字典出晉謝叔源的《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這“湛”為澄清之意。因工字廳后有池,故有謝氏詩句,題為“水木清華”。

說實話清華大學給我的印象是,一走進清華園就想起那些在科學戰線上奮斗的前輩們。他們從身體中散發出來的學術氣息,那種儒雅,那種厚德,那種沉穩是非常讓我們這些后輩們一直追尋的目標。

清華大學中有一處景點是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此處紀念的是王國維先生。碑文為陳寅恪撰寫。其上曰“ 海寧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于無竟。因以刻石之辭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此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最后我要說一說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代表了一代又一代學術人在艱難的學術道路上不斷追求的那種精神。其實在我而言,我在這八個字后再加八個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并將其引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十六個字真正體現了我從小到大所要追求的那種精神生活。同時這十六個字也讓我意識到,只有自強不息的去追求才能有所成,只有厚德載物的去接受才能納百川,只有但行好事的去實干才能結善緣,只有莫問前程的去放下才能不計較。這就是最根本的做人道理,望與諸君共勉。


(四)再游正陽門:前門印象

正陽門

我對北京正陽門的認識是從劉曉慶女士當年唱的那首歌,大碗茶就成了我最早的前門印象。

正陽門,俗稱前門,原名麗正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城內城正南方向的門,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緣,前門大街北端,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十七年(1419年)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800米,原來北京城墻正中的麗正門遷建到今正陽門的位置,仍舊稱為麗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改稱正陽門。正統四年(1439年),在京師各城門外添建箭樓,以加強京師的防御能力,正陽門也在此時建成正陽門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形成一座大甕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米。甕城的四個方向各開有拱券式門洞。正陽門在磚砌城臺上建有城樓,占地3047平方米,城臺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墻。城臺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城樓高兩層,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面有門。面寬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上下均有回廊。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正陽門城樓南設有箭樓,占地2147平方米,磚砌壁壘式建筑。頂部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頂。箭樓上下共有四層,南邊為樓北邊為抱廈;南側面寬七間,寬62米,進深12米;樓高26米,連城臺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樓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內城其余八門箭樓為每層12個箭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 正陽門箭樓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箭樓與城門樓之間為甕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設有兩座閘樓,于閘樓下開券門,門內也有千斤閘。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毀,目前的正陽門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的。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甕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按說前門其實是老北京城的門面,站在前門下仰視被燈光照射著的前門,會感覺從建筑中迸發出來的一種氣。那是一種北京精神。熱情,向上,厚德,威嚴。這種北京精神,帶領著北京永遠走在全國城市的前列。無論是明清兩代、辛亥革命還是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門在北京就是一個站立在北京人心中的旗幟,這面旗幟不但讓北京人振奮,同時也讓看到正陽門的人們振奮。在前門的東西南北曾經發生過的那些驚心動魄,出現過的那些催人淚下都已經成為了過去。然而前門依然還在靜靜的矗立在北京的中軸線最前端。靜靜的看著北京看著中國的日新月異。


(五)再游天安門廣場:龍之印象

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

正陽門前是前門大街,東面就是老北京火車站。順著長安東街走,就可以看見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顯示了國家的威嚴,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這些建筑好似一個個雄偉的巨人站在了我面前。在廣場的最北端豎立著一根旗桿,旗桿上飄揚著五星紅旗。那證明這里是中國啊!這里是我的祖國啊!這里是我們的首都!

2012年的北京游我是在前一天晚上住在了廊坊二條的一處小旅店中,其實我很尷尬,去北京旅游居然沒帶身份證,差點連旅店都住不成。還好有位老板好說話,讓我以100塊錢的成交價住了一晚上,那一晚我計劃著明天的行程。到了晚上11點多才漸漸睡去。為了看升旗,我六點多就起了床。頭天晚上逛完了大柵欄,出了旅店我在大柵欄附近的早點鋪買了幾塊錢的包子,于是一邊走一邊吃。為了更快的到達天安門廣場,我的腳步比較急促。但是到了才知道,原來天安門的國旗是隨著太陽的升起而升起的。冬天的晚上太陽出來的晚,我站在寒風中等待了一個小時升旗儀式才開始。

那天清晨,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民大會堂周圍的樹上落著的烏鴉,不知怎的,這些烏鴉好像也在等待著。當國旗班的戰士將旗幟從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同時,國歌響起,烏鴉們依然在靜靜的等待。當國歌放過三遍國旗升到頂端時,烏鴉們也開始從樹上起飛。從一只兩只到成群結隊。而我在那儀式上默默的站立在廣場外圍,靜靜的看著這一切。我發現原來等待的時間越久當你想看到的那一幕發生時才會顯得越珍貴。

此處我要描繪一個畫面,一名前特種部隊退伍軍人,他在北京當兵五年,參加過反東突恐怖分子保衛戰。可是他卻從沒來過天安門,從未感受過本就在他身邊的一切。十年過去了,他再一次來到了曾經服役的那個城市。默默的站在遠處看著國旗升旗,響起的國歌再一次帶著他的神思回憶那些曾經的戰火紛飛,那些曾經站在他身邊一次次看著國旗升起而已經故去的戰友。他帶著一身傷疤,想著“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豪言。此時一切化為沉寂。他的腳下依然穿著退伍前部隊發給他的作戰靴,他知道他的身份已經是一名老百姓,他默默的立正面向國旗行注目禮。懷念那些激情澎湃的歲月。懷念那些為了這面旗幟而逝去的笑臉。老兵就是這么簡單,他們心中并沒有悔恨,只會將無悔的青春獻給他最熱愛的那片土地。

我還記得2008最讓我感動的那一幕,讓我一個身高八尺的男子漢如今想來仍然會潸然淚下的那一幕,5.12那場地震并沒有帶走中國人的雄心壯志,北京天安門廣場,聚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齊聲高喊:“中國加油!汶川加油!”這依然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聲音。聽到那樣的聲音我才發現原來作為一個中國人是這樣的驕傲,因為我們的民族越在危難的時刻越不會被嚇倒,越在危險的時刻,億萬顆中國心才會匯聚成一條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