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系詠春要義心得——入門:基本手法

基本手法

詠春中有許多手法使用頻率高,實用性強并順應了詠春拳理,成為了詠春的基本手法。

在學習基本手法的過程中,讀者有兩點需要牢記:

1.手法的重點在于發勁,而不在于運動軌跡或者打擊部位。發勁包括架構力點勁鋒,手法的命名因發勁的不同而不同。

關于手法命名,因為繁簡漢字之間的差異,不能完全沿用原先的名字,所以部分手法是作者根據其發勁方式自行命名以便于讀者記憶和閱讀的。

2.舍力,放松肌肉放慢動作并時刻回想要領,檢查姿勢是否到位,仔細體會用關節發勁的感覺。


日字沖拳。詠春的主要攻擊手法,并在大多數攻擊手法中具有代表性,力點在拳面,勁鋒向前。

動作描述:

雙手動作

1.扎馬。

2.左手握拳,肘部身體向前出,左拳立拳放至中線。

3.左拳從中線向前直推盡頭,手臂與肩膀齊平,身體不可前傾,亦不可扭轉而前送肩膀。對鏡時拳應擋住胸口到喉嚨部分。

4.右手握拳,肘部身體向前出,右拳立拳放至中線。

5.右拳從中線向前直推盡頭,手臂與肩膀齊平。同時左拳放松從中線貼右拳下方直線收回,位置和動作2結束時一樣。

6.左右對稱重復動作5。

7.循環重復動作5、6,即是連續的日字沖拳。

要領強調:

1.日字沖拳的要點在于中線直線攻擊。

練習日字沖拳時在手法標準并成習慣之后才能加快沖拳速度,否則難以養成從中線直線發勁的習慣。

2.詠春講究立拳出拳,因為立拳出拳時肘部可以留在中線便于防守,而橫拳出拳時肘部勢必打開,讓中線防御出現漏洞。至于發勁方面,詠春出拳的威力重點在于寸勁,而不在于旋轉

3.盡頭即指肘關節務必完全打開,只有這樣才能將勁全部打出不留余力在關節。由于詠春是近身格斗,所以沖拳在實際運用時手臂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打直的,但是練習時必須養成將力散盡的習慣才能在實際運用時有效的打擊對手,練習時養成收勁習慣會影響實際運用時的發勁力度。

4.貼右拳下方即指右手從中線攻擊時,放松的左手被開而從右拳下方自然收回,雙手拳到腕之間產生了摩擦,左手攻擊時同理。這樣的出拳方式容易打到自身的手腕且影響出拳速度,在實戰中是不可行的,但是練習時必須以這種方式出拳才便于養成中線直線攻擊和收手的習慣。

日子沖拳(正)


日字沖拳(側)

護手。詠春的核心手法,常用于防護中線,力點一般在手背,亦有可能在手掌的小指側,不發勁所以沒有明顯的勁鋒。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扎馬。

2.肘部身體向前出,同時左手攤開成掌,變立掌放至中線,五指并攏,掌心向右。

要領強調:

1.護手的要點在于架構

作護手時需要肘部住身體,肘關節打開135度左右,掌和身體距離約三拳寬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肘和腕之間有效的進行傳力,維系架構的同時便于手法變換,將中線防護好。

若護手離身體太近,則受到推力時沒有讓架構傳力的空間,手會被直接按在胸口導致無法用勁,防御隨即潰散。若護手離身體太遠,則受到拉力時亦沒有讓架構傳力的空間,身體重心馬上就會前傾。

2.作護手時要立掌,手掌不能前傾,掌小指側向外。因為在防護時顯然要以最堅硬的掌側對敵,如果受力在其他部位如手指,則容易導致關節挫傷。

3.為了區分不同位置的護手,作護手后將肘部繼續前內扣中線,若護手略前伸且仍護于中線,則稱作前護手,若護手向外前方伸至肩寬,與較近的肩膀距離一個上臂的長度,則稱作外護手。不同的護手在作用上略有不用。

4.由于護手不僅可以用于防御,而且變任何基本手法都非常方便,所以一定要養成作護手的習慣,任何時候都切忌將手隨意亂放。


護手對日字沖拳的改良:

以左手收手為例

1.右手護手從中線前伸并握拳。

2.左手從中線收回,被右拳后自然放松成掌右手下方回。

3.左手收回手掌立掌自然而然作護手。

改良之后的沖拳,由于收手不再保持握拳,所以出手更為順暢,很明顯的一點是攻擊手的手腕不容易被回收手拇指和手掌連接處的關節磕到。同時,護手比拳頭更靈活,擁有更好的防御效果。


日字沖拳改良(正)


日字沖拳改良(側)

拍手。詠春中最直接的防御手法,常用于防御指向胸口部位或者面部的攻擊,力點在掌根,勁鋒向外前方。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護手。

2.朝右前方拍去,成外護手狀。

3.收回作護手。

要領強調:

1.拍手的要點在于不可拍出雙肩的寬度范圍。

拍手的目的在于防護中線,所以只要對手的攻擊偏離身體就達到了防御目的。如果拍手超過范圍,則肩會前傾,肘會過于打開,從而架構散亂,容易被對手借力,同時進行接下來的手法變換也需要更多的時間。

作拍手時將肘部內扣,拍手就不會超過肩寬了。

2.拍手之力是由架構傳出的。拍手在實際應用中打出寸勁后隨即放松,便可拍擊的反沖力自然而然作回護手。

3.拍手往往是從護手變化而來,朝右拍是向對手發勁方向垂直的方向發勁而讓攻擊偏離,體現了詠春不扛力的拳理。朝前拍則是為了給予對手一些壓力,干擾對手攻勢。

朝前拍勢必會與對手有部分力的對抗,必要時朝正右方拍手也是合理的。

練習心得:

1.拍手的練習需要將姿勢規范,養成拍不過肩的習慣后,才可以嘗試對樁找感覺,沒有樁時雙杠的一端也是不錯的選擇。


拍手(正、側、俯)

鉤手。常用于防御手臂外側的攻擊,力點在手掌上靠近掌心的拇指關節到手腕一段,勁鋒向外。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拍手,肘部收至中線。

2.手掌盡量旋轉至掌心向上,將腕前頂,五指向右。

3.肘部不動,腕部左鉤,前臂隨腕動。

要領強調:

1.鉤手的要點在于腕勁

鉤手的勁力是靠發出的,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快最有效的出招。

2.作鉤手時肘部內扣中線不動,所以鉤手的位置也正好在中線附近,不會偏離中線太遠。

3.鉤手往往出現在拍手之后,是在放松情況用拍擊后的反沖力順勢而成的,可以看成是拍手的變種。只要熟練了拍手和鉤手的銜接與發勁,在面對對手的連環沖拳時,只需要一只手切入中線就可以招架住,而另一只手則可以用來進攻。

練習心得:

1.初練鉤手時可能很難做到肘腕同時用勁,可以嘗試將右手伸到左手肘部左側用手背擋住肘以防止肘朝左動,再作鉤手,這樣會增強感覺。


鉤手(正、側、俯)

攤手。詠春三種主要手法之一,常用于搶占中線,力點在手腕及前臂的手掌拇指側,勁鋒向前。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扎馬。

2.肘部身體向前出,同時左手攤開成掌,掌心向上放至中線。五指并攏,手指指向鏡中自身的胸口。

3.肘部繼續前收中,將前臂放至中線,肘關節距離身體約一拳寬度。手腕不可開,整個前臂到手掌成一條水平略偏上的直線指向鏡中自身的胸口。

要領強調:

1.攤手的要點在于破中

雖然攤手經常應用于防御對手來自中線的進攻,但攤手的實質卻不重在防守,而是進攻。攤手意求將對手的攻勢出中線以創造攻擊機會,所以攤手的用勁方向是向前而不是向兩邊,直指胸口,氣勢凌人。

2.肘關節和身體的一拳寬度正是架構所在,如果肘部過于前伸肘部則會偏離中線,如果肘部過于靠近身體則在受到推力時會直接頂到自身。

只要肘部內扣中線,就無法超過離身體一拳寬度。

練習心得:

1.練習時可以作雙攤手以檢查肘部是否扣于中線,作雙攤手時兩個手的前臂包括肘部都是并在一起的。

2.如果直接將雙肘并攏作雙攤手有點困難,可以嘗試先將雙手前臂包括肘部豎直并攏于面前,再在肘部不分開的前提下將前臂盡量前傾成雙攤手。


攤手(正、側)

耕手。常用于防御指向腹部部位的攻擊,力點在手腕的手掌小指側,勁鋒向前下方。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扎馬。

2.肘部身體向前出并收中,同時左手攤開成掌,掌心向下插向前下方至手臂伸直

要領強調:

1.耕手的要點也是在于破中

與攤手類似,耕手是從中線發動攻勢,將對手的攻勢開中線從而起到防御的作用。因此使用耕手時切忌在左右方向隨意用力,以免手法偏離中線而讓自身防御出現漏洞。


耕手(正、側)

攤手、耕手互變。攤手和耕手這兩種手法在形態、力點、勁鋒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所以在應對對手接連對不同位置發動的攻擊時,可以很快的進行互變從而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出攤手。

2.肘部放松微后收,前臂以肘為中心朝右下方旋轉。

3.收中,手掌往前下方插至手臂伸直,作耕手。

4.肘部放松微后收,前臂以肘為中心朝右上方旋轉。

5.收中,手掌前伸指向鏡中自身的胸口,作攤手。

要領強調:

1.變換的要點在于一定要明確向前的勁鋒,以達到破中護中的效果。

2.變換過程中的旋轉之勁可以配合架構加以利用,但是手法一定不能偏離中線。


攤變耕中途(俯)、耕變攤中途(俯)

膀手。詠春的三種主要手法之一,常用于接手及搭橋,力點在手腕及前臂的手掌小指側,勁鋒向前。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扎馬。

2.手掌放松,肘部身體向前出。

3.手臂伸并旋轉。肘部帶動上臂旋轉至上臂與肩齊平,上臂和身體面垂直,身體左側豎直線、肩膀水平線和上臂方向線呈三維直角坐標系,整個過程中肘部不能超出肩寬。同時腕部帶動手掌及前臂旋轉至掌心向左前方,手掌放松,前臂自然略下垂,手腕處在胸前中線位置。

要領強調:

1.膀手的要點在于旋轉

對于對手來自中線的進攻,上臂旋轉是為了改變前臂方向,使前臂能與對手的手交叉成橋,創造發勁、借力機會,前臂旋轉則是為了對手之勁將對手的攻擊向上方以至偏離,所以前臂是自然下垂的。

膀手的旋轉有一股前鉆之勁。

2.膀手的勁鋒是向前的,肘關節打開135度左右,一方面只有肘關節打開才能便于關節之間傳力以形成穩固的架構,另一方面前臂前伸有利于加大對手攻擊方向的偏離程度并對對手造成壓迫。

如果不將肘關節打開135度左右,也不可能同時做到上臂垂直及腕處胸前中線。

3.膀手作為詠春中唯一一種肘部外開的基本手法,在使用時會讓肋骨部位的防御出現很大的破綻。所以詠春中有句口訣膀不停留表示在使用了膀手后應該馬上變手,切忌保持膀手不動。

此外,詠春中有雙手一膀一護同時出手的習慣。護手既可以對膀手留下的破綻進行防御和補救,亦可以與膀手一前一后對中線進行嚴密的防御,在膀手與對手交手后護手還有很多種變手的方法,膀手和護手是一組非常實用的手法組合。

4.為了區分不同位置的膀手,作膀手后將上臂略抬則稱作高膀手,上臂略降則稱作低膀手,上臂大幅度下降則稱作下膀手。不同的膀手只有勁鋒略有不同,用于應對不同的手法。

下膀手和耕手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在于下膀手力點在內門,而耕手力點在外門。

練習心得:

1.不同的膀手之間是大同小異的,將標準的膀手練好就足夠了。


膀手(正、側、俯)

攤手、膀手互變。在接手和搭橋的過程中,對手施加的力將這兩種手法聯系到了一起,這兩種手法可以借力互變從而卸力并進行攻擊或者防御。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出攤手。

2.腕部位置保持不動,肘部順時針旋轉至上臂與肩齊平,同時手腕旋轉至掌心向外,前臂自然下垂,手掌,作膀手。

3.腕部位置保持不動,肘部帶動上臂逆時針旋轉至中線,同時手腕旋轉至掌心向上,肘部收中,前臂及手掌前伸,作攤手。

要領強調:

1.變換的要點在于腕始終護于中線

攤膀互變時都是以腕作為力點及旋轉中心的,雖然力點同在腕的外側,但是由于掌心朝向不同,所以具體位置還是發生了變化,在腕兩側轉移。在轉移力點的同時改變對手攻擊的方向,是卸力借力的關鍵要素之一。

2.詠春中有句口訣按頭翹尾按尾翹頭,頭為掌,尾為肘,攤手、膀手互變就是其最經典的體現。

按頭翹尾即指出攤手時,若手掌受到向下的力,便通過架構傳力順力起肘出膀手,以防止攤手被拍開導致中線防御出現漏洞。如果手受到拉力導致重心前傾,亦可以順力出膀手以防護中線,更有甚者可以順勢肘擊對手。

按尾翹頭的意思同理,但是出膀手時肘部直接被按的情況往往很少出現。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出膀手接手,將對手的攻擊往上的同時感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便順力變攤手,從而進行卸力并將對手的手排擠在外,搶占中線。

口訣不能光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而是要對其傳力原理和用力方式進行推敲和模擬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

練習心得:

1.這兩種手法的應用十分廣泛,需要多加練習和感悟。在回顧手法動作要領,規范姿勢的同時,還要仔細思考變換時的細微動作,體會兩種手法向前的勁鋒及切中破中的思想。


攤變膀中途(俯)、膀變攤中途(俯)

扶手。詠春的三種主要手法之一,常用于感受對手的發勁并限制對手的行動,力點在手腕的手掌小指側,不發勁所以沒有明顯的勁鋒。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攤手。

2.將手腕向前頂出,手掌順時針旋轉至五指向右,掌心向內、展平并放松

要領強調:

1.扶手的要點在于架構

扶手一般在對手的手上,最常見的是搭在攤手的手腕上。和攤手一樣,作扶手時從肘到腕形成一個架構。

作扶手時不能完全不用勁的搭在對手的手上,因為這樣會讓扶手非常遲鈍,在對手變手、脫手時容易習慣性下沉,難以及時做出反應。但也不能過于用勁而讓扶手固定在對手的手腕之上,因為這樣扶手就難以感受到對手的發勁力度和方向從而無法順力做出正確的反應。

所以作扶手時一定既要用勁于關節以維護架構,又要稍稍放松的搭在對手手腕之上以感受勁力。

作扶手是詠春過招時的習慣

2.扶手雖然不是攻擊手法,但作為詠春的主要手法之一仍然是要將手掌手腕盡量前探的,很具侵略性,所以作扶手時手臂和肘部等部位的動作要領也跟攤手一致,在描述動作時也要求先作攤手。

3.作扶手時切記手掌要平,五指向右,這樣的形態才有利于限制對手行動。

限制不是指讓對手無法行動,而是讓對手行動不便且發勁容易被感受到。


扶手(正、側、俯)

枕手。常用于防御指向軟肋部位的攻擊,力點在掌根到腕之間,勁鋒向下。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扶手。

2.手腕下沉,手掌變立掌,肘部以及上臂均不動,前臂腕略下沉。

要領強調:

1.枕手的要點在于腕勁

枕手的勁力是靠腕關節發出的,而不是靠前臂帶動腕發出的,所以前臂不可大幅下沉,否則中線防御會出現漏洞。由于手法發勁時不扛力,所以勁鋒向下,掌根發勁,手掌自然變成立掌。

枕手是詠春手法中腕關節發勁的典型,只有腕關節非常靈活才能夠發出強大的勁力,需要多加練習。

2.枕手往往是順扶手之后運用的,而扶手正是感受對手發勁的手法,可見這兩種手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枕手(正、側)

圈手。詠春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法,在手法變換、搶占中線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力點在繞手腕一圈,不發勁所以沒有明顯的勁鋒。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扶手。

2.手腕盡量前頂,手掌順時針旋轉半圈,再作枕手。

3.手腕前頂,作扶手。

要領強調:

1.圈手的要點在于頂腕

通過手腕前再加上手掌的旋轉,圈手能夠極大的靈活腕關節,并將詠春中各種手法都巧妙的銜接起來,這正是圈手被頻繁使用的原因。

圈手本身就是由詠春中幾個主要手法循環變化而成的。

2.圈手的特點是,通過繞從而快速的將手切入對手中線或者切到對手側面,不需要肘部以及上臂的運動。練習圈手時需要切記只有腕動,前臂腕而動,其他部位都是不能動的。

3.很多時候手掌相對于前臂的位置變化都是靠圈手來實現的,因為圈手便于轉換勁鋒。


圈手中途(正)

襟手。常用于限制對手手部動作,力點在掌根,勁鋒向下。

動作描述:

雙手動作

1.扎馬。

2.左手攤開成掌,轉腕至掌心向下。只有手腕動。

3.左手掌根沿身體下按至手臂伸直,手掌始終與地面平行。

4.右手對稱重復動作2、3。

5.盡量張肩,肘部在身體內收,同時雙手手背貼身體滑動到臀部并并攏,掌心向后,五指向下,再盡量豎直上到腰。注意肘部一直內收。

6.雙手掌根后下方按至手臂伸直,五指離開身體,手臂平行不可外張。

7.肘部保持內收,雙手手掌隨掌根徑直到腰兩側,掌心向前,五指向下。

8.肘部身體向前出,雙手掌根前下方按至手臂伸直,雙手手掌并攏中線,五指向前略偏上。

要領強調:

1.襟手的要點在于掌勁

襟手即按手的意思,動作講解中的三下按掌依次為側襟手后襟手前襟手,三下襟手都要求手臂伸直以將勁力打掌根發勁所以手掌自然垂直于前臂。掌根發勁實質上就是腕關節發勁

2.在手腕比較靠近身體時,扶手之后往往接枕手用于防御或者限制對手行動,但是當手臂伸出到手腕離身體比較遠時,枕手就難以發勁了,需要使用襟手。枕手和襟手都是使對手的手向下方偏離中線的。

此外,襟手還常用于配合轉馬卸對手的膝擊。

3.側襟手不便于朝身體兩側用勁,所以豎直下按。而前襟手則需要朝前下方按以便于發勁并限制對手行動,后襟手同理。

雖然使用前襟手時手臂處于伸直狀態,沒有穩固的架構,但是肘部與身體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仍然是有意義的。

4.在作三下襟手的整個過程中,肘部都是不超過肩寬的,一直盡量護住身體,這也體現了詠春手法中肘部的活動特點。


襟手(正、背)


襟手(側)

提手。常用于攻擊對手下巴,力點在手腕背面,勁鋒向上。

動作描述:

雙手動作

1.雙手作前襟手。

2.提腕,雙手平行徑直上提到手臂與肩膀齊平,手臂不可彎曲。

要領強調:

1.提手的要點在于提腕

作提手時手臂是伸直的,由于沒有良好的架構,所以朝身體的前后方向發勁比較困難,但是朝上下方向發勁卻不難,尤其是用腕勁打擊對手脆弱的下巴處。

2.提手往往是接前襟手后使用的,借用前襟手的反作用力順勢而成,打擊快而直接。由于作前襟手時已經將對手的手限制在了下方,所以不用擔心作提手時中線會因沒有防御而遭受攻擊。


提手(正、側)

攔手。常用于攔擋,力點在前臂的手掌小指側,勁鋒向前。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膀手。

2.上臂不動,將前臂和手掌抬平,從肩到掌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要領強調:

1.攔手的要點在于架構

攔手和膀手的形態是非常相似的,要求上臂垂直于身體面、肩、肘關節打開135度左右等,唯一的區別在于攔手用于攔,所以前臂水平而不是自然下垂。因此,相比于攔手,膀手的肘關節和腕關節要更加微外旋一些。

2.攔手的形態需要便于攔擋,所以作攔手時手腕不是嚴格位于中線的。


攔手(正、側、俯)

問手。常用于試探及尋橋,力點在手背,勁鋒向前。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扎馬。

2.肘部身體向前出,同時左手放松成掌放至中線,掌心向右,五指向前。

3.肘部前推并收中,手臂前伸,手掌從中線向前方略偏上探去。

要領強調:

1.問手的要點在于前探

問手是一種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手法,和攤手相比,問手的手掌是豎直的而不是水平的,因為這樣更便于切中線搶中線。但相對的,問手的發勁便不如攤手便捷穩固,所以問手主要用于試探,沒有強烈的攻擊意識。

出問手時如果對手選擇招架則兩手相交成橋,如果對手選擇躲閃則可以繼續使用問手進行試探。

2.問手的特點是探的遠,感知范圍大。很多詠春大師在遮住眼睛進行過招時,如果沒有與對手交手成橋,一般都會用問手進行試探。


問手(正、側)

抓手。常用于限制對手行動,力點在掌心,勁鋒向后。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問手。

2.前臂及肘部不動,手掌轉至掌心向下的同時向左彎五指并攏下抓

3.肘部略后收,左手向后拉扯。

要領強調:

1.抓手的要點在于五指并攏

使用抓手時如果對手掙脫力小則對對手行動進行限制,如果對手掙脫力大則順勢放手讓對手用力過度而重心不穩。由于自身的拇指是和其他手指并攏的,所以在各種情況下都不會被鉤掛住乃至折傷,自身手法也不會因對手的發勁而受牽制或者連帶

2.抓手是一種被頻繁使用的手法,可以接在問手、攤手或者膀手等各種手法之后。

抓手和扶手一樣是詠春過招的習慣


抓手(正、俯)

側削手。常用于攻擊側面或者在側面尋橋,力點在手掌的小拇指側,勁鋒向外。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攔手。

2.張肩,上臂以肩為中心水平左轉,同時肘部逐漸打開,手掌向左側至手臂和雙肩在一條直線上。

要領強調:

1.側削手的關鍵在于肩肘同步

從攔手變側削手的整個過程中,肩膀和肘部都是同時發勁的,將整個勁力貫穿到掌側對對手進行打擊。側削手是攻擊側面最高效直接的方法,也是基本手法中肩肘同步發勁最為明顯的手法。

2.手臂和雙肩處于一條直線時是肩關節的發勁邊界,所以作側削手時不可將手臂過于后削。在肩肘發勁正確的情況下這點是很容易做到的。

如果手臂過于后削則肩關節會被扭拉,這個狀態下的肩膀是無法發勁的,而且容易拉傷乃至被對手折斷。如果想要攻擊更靠后一點的位置,可以通過旋轉身體來擴大攻擊范圍。

3.勁鋒向前的削手稱作前削手,勁鋒向前下方的削手稱作下削手,不同的削手只有勁鋒略有不同,用于朝不同的方向進行攻擊。


側削手(正、側)

刮手。常用于攔截對手手法,力點在手掌的小拇指側,勁鋒向內。

動作描述:

以左手為例

1.作側削手。

2.手臂旋轉至掌心向上,肘部扣向中線,上臂在肘的帶動收中,手掌及前臂回中線。

要領強調:

1.刮手的要點在于肘部內扣

刮手的勁力主要是靠肘部的內扣力傳至腕打出的,手臂順著肘的內扣而收中,前臂不能刮過中線。刮手結束時會成攤手狀

2.手臂旋轉至掌心向上是因為扣肘刮掌自然成的動作。


刮手中途(正、側)

基本手法總體要領強調:

1.詠春所有的基本手法都要求出手時身,把握好正確的發勁方式。練習時要做到挺胸收腹,兩眼平視前方,雙肩齊平,重心不前傾,上身不旋轉,脖子不前伸等,還需要經常動作到位的扎馬以鍛煉下盤的穩固性。

2.所有的基本手法都是以左手為例講解的,希望讀者對左手引起重視。因為右手往往是大多數人的慣用手,所以很多手法用右手做起來相對會比較輕松,而用左手則會很吃力甚至無法達到標準,因此讀者一定要加強左手的練習

慣用左手者相反。

3.基本手法中大多數時候肘部都是著身體而動的,出手時肘部身體到中線并在中線上前后移動,收手時肘部從中線身體到一邊。與不動肘同理,這樣有利于防護中線,而且動作幅度小,手法靈活。

4.任何時候只要握拳手腕便不可開,即手臂和手背保持一條直線,否則不僅在攻擊中難以發出勁力,而且容易扭傷手腕。

5.練習和實戰之間是有差異的。練習時要求手法精確到位,是為了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實戰發揮打下基礎。實戰時則不能局限于練習時的要求,而是需要把握手法要領根據實際情況對手法進行化簡或者演變。

讀者一定要理解各種練習方法的原理所在,認真刻苦的按照要求練習。

6.練習基本手法時動作越慢越好,因為在慢中更容易感受到架構的肌肉放松關節發勁,關節的勁力是不需要通過快來增強的。

7.各個手法的動作描述都比較詳細,練習時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但動作標準只是手法標準的外在體現,不是最終目的。讀者只要理解了每個手法的發勁,動作自然而然就標準了。


小結:

練習基本手法首先要做到動作標準,其次要做到出手無心,習慣成自然,最后要做到舉一反三,溫故知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