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我的理解:這第三章,因著第二章而來。能明白第二章,第三章也就不難理解了。尚,上的意思。賢,有才德的人。連起來的話,就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
?前面第二章的開頭就已經(jīng)說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事物的存在,它是兩兩相生的,你推崇某種東西,就必有追逐的人響應(yīng),就像音聲的應(yīng)和。同類會相互傾軋,差異會帶來紛爭,所以才說不尚賢。
?貴,是珍貴的意思。貨,某種物品。連起來的話,就是,不把那些難得的物品當(dāng)成珍貴的東西來對待,人們也就不會都想著要把它占為己有,而淪為盜賊。
?見,現(xiàn)的意思。不見可欲,就是不彰顯各種可使人們產(chǎn)生欲望的東西。使民不亂,“民”字的意思,在古時,并不是作為民眾或人民解,它只是“人們”的意思。——就是使人們能夠一直保護質(zhì)樸的本性,不散亂。
?以下的四句,你要說是愚民的政策也無不可,它實際就是不讓人多思多欲,保持自然質(zhì)樸的天性。勞動,吃飯,睡覺,玩耍應(yīng)該不禁止,鄰里集在一起,聊一日的勞作也行;但或沒有夢想,他們只活在當(dāng)下,或還有過去,但過去和現(xiàn)時并沒有多大不同。所以終于,他們還是只在意現(xiàn)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般我們的理解,愚民的政策是統(tǒng)治階級為著統(tǒng)治的需要而推行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奴役他們治下的人們。但老子這里的愚民,卻并不是為著這個目的,他為的反而是其治下的人的安居樂業(yè),其統(tǒng)治者也沒有想要從中得到什么好處的意思。
?實其腹,就是能夠吃飽。強其骨,自然是要參加勞動。虛其心,弱其志,不外就是思想單純,沒有什么更大的志向或欲望。也就是“恒使民無知無欲。”這一句的意思。
?使夫……”這一句。智者,或解為具有實際才干或在領(lǐng)導(dǎo)的位置上具有實際才干的人。不敢,解為不進取。那么,連起來的話,意思應(yīng)該就是:使得那些具有實際才干的人也都不用進取的方法去做事,那么天下自然就能夠太平無事,大家也都能安居樂業(yè)了。其實意思還是不讓標(biāo)榜什么,讓大家都樂于勞作,并因勞作而得溫飽,沒有紛爭。王弼通行本跟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版本有些不同,但似乎大概意思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