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還沒有電視,不過可以聽廣播,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大樂事,通過收音機我聽到了各種悅耳的聲音,以及通過這悅耳聲音所展現出的大千世界。
記憶中對聲音最初的印象,來源于早上五點半的評書連播。記得最深的是袁闊成的《三國演義》,講的人繪聲繪色,聽的人如癡如醉。
再后來是王剛的廣播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如果說《三國演義》重在故事取勝,那王剛的聲音魅力一點也不次于故事的內容,太好聽了。
只通過聲音就能表現出人物的喜怒哀樂,甚至是人物的好壞,太不可思議了。
等有電視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階段告一段落,在電視上看到了許多廣播里講述的故事,看到和聽到的感覺不一樣,是先入為主嗎?特別是主持人,收音機里的聲音是那么動聽,在我的想象里人也一定很好看,可現實真能打擊人呢,聲音和相貌不成正比啊,這時候我媽就會說,要是聲音好聽長得又漂亮不早就到電視臺當主持人了啦,有道理。
通過熒屏的顯示,人物的形象就出現在眼前,可我依舊喜歡聽廣播,有時候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也挺好,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啊。
陸續的,我在電視上也聽到了好多獨特、動聽、有魅力的聲音?!段饔斡洝防飳O悟空的配音,那時候覺得李陽的聲音太有特點了,和孫大圣就是絕配。
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在電影院里看《佐羅》,被佐羅的聲音迷住了,當時就覺得什么人會發出這種聲音呢?童自榮的聲音簡直就是天籟之音啊。之后又看了好多的譯制片,那時候的配音實在是太、太、太好聽了,也許就是那樣的一個時代,有了那么多優秀的配音演員,讓我們感受更加感受到了到了聲音的魅力。
前一段看小說《簡愛》,忽然想起從前看的電影,邱岳峰和李梓配音那版的,于是又上網看了一遍,其實從拍攝的角度看,那一版并不是最好的,我只是想聽聲音多過于看人物。
好聽的聲音從小就對我有一種魔力,大概對聲音太關注了,耳朵就比較敏感,特別是那些只打過一兩次交道的人,再打電話過來我能第一時間報出對方的名字,隔著聽筒就能感覺出對方很意外和驚喜,誰不希望自己受重視呢?
前一段時間參加了好報的“好聲音訓練營”,收獲很多,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固然幸運,重要的也在于后天的訓練,找到自己聲音的特點,也可以讓自己的聲音更好聽。
我現在還在摸索練習當中,至少感覺朗誦比之前好聽多了,沒有自吹自擂啊,是發給同學得到的回饋,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不一定非得說的多么還聽,至少完成了一個心愿,給自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