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臨界冰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個美國選秀節目的視頻,一個戴著眼鏡有點胖乎乎的小男孩,自我介紹說,“我今年9歲,上八年級…”,臺上評委個個驚訝得目瞪口呆,在美國,八年級相當于國內的初二,也就是說,這個小男孩連續跳了五年,名副其實的小神童。
關鍵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在接下來的表演中,小男孩嫻熟精湛的鍵盤炫技,讓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屏幕前的我瞠目結舌,這豈止是神童啊,簡直就是非人類啊!
想必每個人學生時代身邊都會有那么一群“爛人”讓你恨得牙根兒直癢吧?整天看不到怎么用功學習,下課該玩玩,該鬧鬧,一到考試穩穩的拿高分,關鍵球打得還好,歌唱得也不錯,更別提打牌下棋啥的,就是說人家玩都比你玩的強。
這些人妥妥就是爹媽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吧?當然你每次被罵的時候也會有說辭,“我基因沒他好啊,我智商不行啊…”。這是典型的“歸因謬誤”,遇到問題的時候,永遠都是外界的毛病,跟自己沒關系哈。
其實人的智力水平呈U型分布,就是說,大多數人智力水平相差無幾。
那為什么在同樣的一堂課45分鐘的學習中,學習效果卻相差甚遠?
為什么你每天復習到12點,人家9點就睡了,成績還是比你好呢?
為什么一起畢業工作5年的同學,在你連一項工作中都還沒有做到優秀的時候,人家已經在幾個領域超過80%的人?
很顯然,這涉及到效率的問題。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提高效率,節約時間成本,讓你心安理得的“懶”呢?
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元認知”的概念,就是對認知的認知,相當于對認知過程的反省和調整。人和人區別主要是元認知能力的不同。
成甲在《好好學習》中舉過這樣的例子,元認知就好比選擇我們開車從北京到天津的道路,可以選省道也可以選高速,不同的元認知能力,相當于選擇不同的道路,誰的效率更高,顯而易見。
而提升“元認知”的能力,就相當于把省道升級到高速。
01、“念念自見”提升反思和內省能力。
元認知能力是一種內省的能力。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對自己的大腦有更好地掌控能力。相反元認知能力弱的人經常會陷入自己的情緒情感中,被其左右。
比如,看電影,一些人都會深陷情節當中,跟隨主人公或喜或悲,看完電影,會說,“嗯,好感人”。還有一些人會跳出劇情,去想這個人物為什么會這么設置?他的性格符合什么樣的場景,安排得合不合理?影片要傳達什么思想給觀眾。
說白了,第二類人是在分析“看電影”這件事而非電影本身。這就是一種覺知內省的能力。
覺知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參與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挖掘看得見事情背后看不見關系的過程。
每個人都可以嘗試時時去思索這些問題并讓這種思索成為習慣:
我在想什么?
我的身體感受是什么樣子?
我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其根源是什么?
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件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知,那么,使我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是什么?
這樣的想法能為我自己帶來哪些潛在的好處與壞處?
這樣的想法能為他人帶來哪些潛在的好處與壞處?
長期“刻意訓練”后我們的情緒覺察與掌控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元認知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02、“臨界知識”助力“元認知”四兩撥千金。
“臨界知識”是成甲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植入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對于提升我們在工作學習中的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謂“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學習知識有的時候在精不在多。在人人都是手機控的今天,很多人幾乎時時刻刻手機不離手,刷微博微信朋友圈,在碎片化的閱讀時代,我們似乎每天都在接觸著海量信息,看起來每個人每天都在不停輸入的“知識”,為什么你瀏覽了那么多的信息,甚至讀了那么多的書,你的認知水平依然沒有進步呢?學習層次依然沒有提升呢?
成甲認為,那是因為你讀的書并不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你只是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通過專家們長期的驗證發現,有些底層的理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因此也能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這些理論就是“臨界知識”,掌握了這些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金”模式,從而極大提升學習效率。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及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臨界知識:復利效應、概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等。
臨界知識有別于專業知識,它不特定在某一領域,而是適用于各個領域。因此不難解釋為什么很多某一領域的大師在另一個完全不想干的領域也能做得非常出色。
比如你想象不到弗洛伊德除了是我們精神分析流派的祖師爺,還是德國著名的散文大師;達芬奇除了著名畫家的頭銜之外還是發明家、天文學家和建筑師;愛因斯坦、錢學森和李四光小提琴的造詣相當深厚…
當你掌握了事物發展的底層規律時,跨界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了。像我們熟知的知識網紅,幾乎個個都是跨界的高手,Scalers號稱是游走于口譯世界的IT從業者,成甲除了在得到App中做專欄之外,他的主業是園林建設的咨詢專家,有自己的設計院…
回過頭說一下臨界知識和元認知的關系,元認知是思考的過程,臨界知識是思考的工具,有了臨界知識的元認知相當于有了升級到高速公路的利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回饋分析,對標調整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向我們推薦他常年采用的回饋分析法,每當你做重要決定時,寫下你所期待的結果。幾個月后,把實際結果與你所期待的結果做對比,然后從中尋找規律:
你擅長創造什么樣的結果?
為了實現你想要的結果,你需要提高自身的什么能力?
哪些低效的習慣會妨礙你創造想要的結果?
在尋找機會做出改變時,不要浪費時間去培養那些你力不能及的技能;要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優勢上,依靠自己的優勢成就人生。
回饋分析法實際就是行動后的反思對標,從結果中你可以清晰地發現自己的優勢,從而在后續的行動中強化自身優勢,揚長避短,讓自己的精力和資源更加的專注和聚焦。
元認知提升旨在提升我們掌控認知整個過程的能力,對結果的監控自然是閉合環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4、輸出是踐行最佳方式。
把想法寫出來是最簡單易行也最有效的認知監控方法。
寫出來是你“看見”自己思想的過程。曾國藩有一位老師叫做僑仁,曾教給他一個修身要訣:研幾,即認真對待瞬間念頭、細微小事,將它與修齊治平的大事聯系起來。“研幾”的最佳方式就是寫日記。
我們知道元認知是通過覺知讓你的無意識變成有意識的行為。而記錄自己瞬間的想法和念頭實際上就是抓住潛意識里浮現的東西。
有人把元認知又稱為人的“第七感”,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無道理。
05、敲黑板,總結一下。
總結一下提升效率的幾條思路,供大家參考:
1、經常“刻意練習”思索一些問題,提升自己反思內省的能力。
2、學習臨界知識,助力提升元認知的能力。
3、聯系回饋分析法,對標結果,關注自己的優勢點。
4、利用輸出的方式,提升潛意識向意識的轉化能力。
掌握了這些技巧,加上勤練習,多思考,希望有一天你能實現“懶”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