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胖在《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中曾經說到,他在美國看到過一個統計,在孩子長到四歲之前的這個階段,美國窮人家庭的孩子與富人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3000萬個單詞。
富人家庭里的父母跟孩子是有大量交流的,這對孩子的智力和理性發育有很大的幫助。窮人家庭的媽媽,孩子喊她幾遍,她可能嗯嗯答應兩句就完了,沒空跟你說話。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的智力發育和認知水平就被鎖死在一個水平線上,再也沒有出頭之日。
我想,羅胖在邏輯思維中一直提倡要“提高認知水平”,與此不無關系。霧滿攔江在他的新書《我不過低配的人生》里提到,“打破自我限制,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智慧的認知”,可以說,這和羅胖的觀點不謀而合。
獵豹CEO傅盛曾經說過,最大的競爭差異,在于認知。只要能突破思維障礙和思維邊界,就能夠變成不一樣的人。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突破思維障礙和思維邊界,提高認知水平,讓自己強大起來呢?
答案是——讀書。
其實,羅胖所說的就是教育界著名的“三千萬詞匯鴻溝”(The 30 Million Word Gap)。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學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八十年代,在美國所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兩位研究者從孩子還完全不會說話時開始,一直追蹤到三歲整(36個月),長期觀察兒童詞匯發展軌跡的變化。
研究發現,不同收入人群之間,兒童詞匯發展的差異,就是父母詞匯差異的真實體現。簡單地說,在兒童四歲之前,富人家庭的孩子,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至少多“聽”到了三千萬詞匯。這就是著名的“三千萬詞匯鴻溝”的來源。
那么,該如何彌補“三千萬詞匯鴻溝”呢?如果家長只是簡單地“多和孩子說話”,并不能填補這巨大的鴻溝。“三千萬”產生的根源,并不僅僅是家長和孩子說話的“量”,而是源于父母知識的差距。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就要讓孩子多讀書。
讀書這個事,不僅對小孩適用,也同樣適用于成年人。我們小從到大,讀書似乎只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再找個對象,生個好娃娃,把娃拉扯大,似乎此生就完成了任務。讀書,似乎只關乎物質與功利,與精神和心靈無關。難怪許多人在畢業后,就再也不讀書了。近五年來,我國年人均的閱讀量從未超過5本書,也就并不足為奇了。
拋開提高認知水平,這個還是有些功利色彩的目標不談,霧滿攔江讓我們從另外一個高度,重新審視了讀書的意義。
他說,最具價值的閱讀,恰恰是毫無意義的。閱讀的最高境界,是享受生活,體驗生命的快樂。人生苦短,來日方長,你的心,面臨著物質與精神享受的雙重需求。物質生活的享受,是繁華落敗后的空虛寂寞冷。而閱讀帶來的精神快感,能夠讓你的生命充實而飽滿。你不應該錯過這種緩慢而持久的快樂。
現代人不僅讀書少,而且讀書雜。偶爾讀一下書,可能讀得也多是暢銷書、雞湯書之類,書的質量實在是讓人難以恭維。余秋雨先生說,不要在假閱讀中浪費生命。要多讀國學經典書籍,才能提高閱讀生活品質。
另外,雖然有些人確實是讀完了一本書,但是你問他記住了啥,他又答不出什么來,轉頭又都忘了。這是現代人讀書的又一通病,即,只求讀過,并不走心。要想走心,就要像當年錢鐘書先生一樣,認真地記讀書筆記。在記完之后,再拿出筆記來反復閱讀消化,才能化書本上的知識為自己的知識。也只這樣,才算是真正地讀過了一本書。
一個人如果能夠多讀經典書籍,多記讀書筆記,多吸收筆記內容,相信假以時日,他的認知水平一定會大幅提高。一個不斷突破自己思維邊界的人,肯定會變得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