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Plumbago auriculata Lam;
別名:花繡球、藍茉莉。
常綠柔弱半灌木,上端蔓狀或極開散,高約1米或更長,除花序外無毛,被有細小的鈣質(zhì)顆粒。
葉薄,通常菱狀卵形至狹長卵形,有時(未充分發(fā)育的)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 3-6厘米,寬1.5-2厘米,先端驟尖而有小短尖,罕鈍或微凹,基部楔形,向下漸狹成柄,上部葉的葉柄基部常有小形半圓至長圓形的耳。
穗狀花序約含18-30枚花;總花梗短,通常長2-12毫米,穗軸(包括果期)長2-5厘米,與總花梗及其下方1-2節(jié)的莖上密被灰白色至淡黃褐色短絨毛;苞片長4-10毫米,寬約1-2毫米,線狀狹長卵形,先端短漸尖,小苞長約2-6毫米,寬約1-2毫米,狹卵形或長卵形,先端急尖或有短尖;萼長11-13.5毫米,萼筒中部直徑約1-1.2毫米,先端有5枚長卵狀三角形的短小裂片,裂片外面被有均勻的微柔毛,萼筒上半部或上部和裂片的綠色部分著生具柄的腺。
花冠淡藍色至藍白色,花冠筒長3.2-3.4厘米,中部直徑0.5-1毫米,冠檐寬闊,直徑通常2.5-3.2厘米,裂片長約1.2-1.4厘米,寬約1厘米,倒卵形,先端圓;雄蕊略露于喉部之外,花藥長約1.7毫米,藍色;子房近梨形,有5棱,棱在子房上部變寬而突出成角,花柱無毛,柱頭內(nèi)藏。
果實未見。
花期6-9月和12-4月,
原產(chǎn)南非南部,已廣泛為各國引種作觀賞植物。我國華南、華東、西南和北京有栽培。
本種植物的根在印度用以治瘊子。
本種植物在適宜條件下可常年開花,而以冬春(4-12月)和夏秋(6-9月)為兩個盛花期。?
(摘自《中國植物志》)
圖片攝影:陳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