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是一位勇敢、有魄力、富有遠見的政治家、軍事家、雄辯家和作家,同時還是史上唯一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相。丘吉爾的一省在各個領域建樹頗豐,以至于很多年過去了,英國人民還評選丘吉爾為最偉大的人物。
01頑劣少年奇跡多
1874年的一天,伴隨著一聲啼哭,丘吉爾非常著急的來到了這個世界,按照當時的預產期,整整早產了兩個月,貌似是在著急的來到這個世界大展身手。丘吉爾出生的家庭可謂是貴族家庭,父親是當時內閣的財政大臣,母親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人脈頗廣。但丘吉爾從小缺乏父母的管教,在丘吉爾的父親死后,他回憶說自己不曾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父親。
在哈羅公學學習期間,在五年級留級三次,他儼然成為了當時班級上“三年級老生”,成為這些人“領導者”。學習上也一直處于低年級水平,但是他的記憶力很好,能夠當著老師的面背誦《古羅馬之歌》,這為他帶來了不小的滿足感。
丘吉爾生性頑劣,在一次游戲中,為了不讓自己的同學找到自己,他站在學校外面的一個橋梁上看到橋梁外有棵大樹,就想跳到那棵樹上面,結果非常不幸的掉到了下面的峽谷里面,造成大腿骨骨折。
哈羅公學的最后一年,他的父親找到他說:畢業后從軍吧。丘吉爾打心眼里高興,他十分酷愛軍旅生活,曾經在自己的房間放置了1500個假人來練習排兵布陣,當他的父親看到這1500個假人時,就一切都明白了。
經過三次考試,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在這里,他如魚得水的練習槍法,學習戰術,閱讀各個時期的戰爭史來充實自己。
畢業后,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赴戰場,在戰場上鍛煉自己。當時英國人和布爾人之間難免有一戰,經歷過印度、班加羅爾的戰場后,丘吉爾毅然決定前往與布爾人交戰的戰場,非常不幸的是,他與他的同伴被布爾人抓獲。
盡管丘吉爾向他們解釋,他并沒有參與戰爭,只是一個隨軍記者,但布爾人才懶得去查,就一并關到了監獄里。
在監獄里,丘吉爾感受到痛不欲生的滋味,簡直就不是人過的地方,這位他以后掌權以后對監獄的罪犯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比如對有學識的罪犯提供書籍看,監獄只不過是限制罪犯的人身自由以防止他們再次犯罪。
艱難的熬了三個星期以后,他跟同伴們商議需要策劃越獄。他的同伴欣然答應。他們開始觀察哨兵,觀察他們休息時間和換崗時間,在監獄中間有一所醫院,哨兵都在醫院里面把手,雖說有四十人,但其實是有十人5真正當值,而只有三個人在門外把手。他們想要逃出去,只需要避免被這三個哨兵發現即可。
從開始到最后翻墻逃出,做好詳細的策劃以后,就是找準時機。但上天卻非常吝嗇,很長時間不曾給這個急著去外面建功立業的青年一個機會。
終于在一個夜色降臨的晚上,當值的只有兩個士兵,并且都是背對著他們方向,找準時機,丘吉爾立即行動,來到廁所旁邊,在里面廁所里試了三次,才跳出那道墻,終于邁出了越獄的第一步。
突然這個時候發現,他的同伴沒有跟來,丘吉爾立即給同伴傳遞信號,要他們抓緊行動,但同伴說:已經來不及了,哨兵現在特別警惕,計劃取消。
已經邁出第一步的丘吉爾也不肯再回去了,面對越獄的刺激的危險,他更討厭在監獄里面的生活。他決定自己逃出去!
在黑暗中,他沿著監獄旁邊的一條鐵路前進,不知會走向哪里。直到在一個偏僻的角落發現一個房子,他才松了一口氣。說來也是上帝對丘吉爾的眷顧,方圓幾十里內只有這么一個在這做生意的英國人,但凡走到其他地方,丘吉爾必死無疑。
這段傳奇的經歷使的在丘吉爾回到英國,為他走向政壇的道路上增加的演講的素材。
02不幸慘敗出內閣
丘吉爾依靠自己在戰地記者的身份給報社寫稿,在政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政壇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他性格直率,喜怒易形于色。在首相阿斯奎斯決定讓丘吉爾認海軍大臣一職時,他高興的跳起了舞,認為是自己大展拳腳的時刻到了。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海軍改革措施,還向首相提出建設空軍的計劃,使英國軍事力量得到提升。當時,一戰已經爆發,德國緊逼。丘吉爾提出在達達尼爾海峽開辟戰場,對土耳其宣戰,以削弱德國的攻勢。作戰方案經過內閣首相層層審核后通過。英國海軍開往達達尼爾海峽。但不幸的是,德國從從其他戰場中抽出兵力援助土耳其,結果英國海軍大敗。
全國人民都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丘吉爾。雖然失敗不是丘吉爾一個人的事情,但需要有人來背負這個失敗的黑鍋。作為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毫無疑問成了替罪羊。
丘吉爾被辭去海軍大臣一職,從此游走在內閣核心之外。在丘吉爾看來,這段日子是及其的黑暗,比在監獄中都黑暗,整天無所事事。雖有主張,卻無人理會。
達達尼爾的失敗給丘吉爾的政治前途涂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03 危亡之際任首相:挽救不列顛于危亡之中:
上帝永遠都是公平的,曾經遭受的磨難必然會在以后的生活中補償于你。德國法西斯對波蘭宣戰后,接二連三攻克比利時、法國等國家,使英國即將面臨戰爭。這個時候人民都在呼吁丘吉爾歸來。因為丘吉爾主張開戰,而且及早就看清了德國法西斯的本質,預見德國法西斯將是危害世界安全的一顆炸彈。
英國的統治此時瑤瑤欲墜,內部意見不統一。此時的首相,保守黨領袖張伯倫將首相職位讓給了丘吉爾。
丘吉爾欣然應允,并立即前往法國鼓勵法國人民一定堅決抵抗德國法西斯,雖然有作用但也沒能避免法國的失敗。
法國投降以后,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丘吉爾心里清楚,以英國現在的實力,是斷難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只有讓美國參與到戰爭中來,才有可能打敗德國法西斯。丘吉爾開啟了與美國的外交之路,年過花甲,卻要經常飛越大西洋往返于英美之間。
戰爭局勢不斷惡化,德國希特勒后來向美國宣戰,使得美國由原來提供武器運輸轉變為直接參戰。丘吉爾與羅斯福商談許多軍事機密,包括原子彈的創造。
丘吉爾往返于大西洋之間,與羅斯福協調兩國發生歧義的地方,制定“霸王行動”。隨著戰爭的深入,蘇聯、美國不斷參與進來,法西斯很快轉向失敗。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導致希特勒的最終失敗。丘吉爾完成了歷史交給他的使命。
然而丘吉爾創造的歷史還未結束,時隔幾年以后竟再次當選首相,真正創造了自己的輝煌歷史。
丘吉爾是一位至純至性敢作敢當的人,他不糾結于哪一個黨派,它只屬于大不列顛,無論是哪個黨派只要有錯誤他就敢直言,這大概也是英國人民喜愛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