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凹曉園記

又記:五月麥黃季節,有幸參加黃堡書院月末讀書會第一期活動。時光匆匆,不由想起第一次見到和谷老師之情景。于是再發舊文,以示對老師的敬重,更為老師新作《柳公權傳》面世而賀。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丙申六月,驕陽似火。聽說和谷先生回到南凹家里,即刻跟從趙建銅老師前去拜訪。直呼和谷老師名字,有些唐突,但內心對他非常崇敬。因為他是國家一級作家,銅川文學人的旗幟,拜見和老師也是擱在心里許久的一個念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讀過和老師寫的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優美的文字對我印象很深;后來因公到屽村下鄉,鄉親們以村里出了和谷而增添許多話語,周圍身邊常有人說起和谷,再斷斷續續看他作品,直到和老師成為名作家,也沒有機會見其面。

天熱,心里更熱,滿面汗水不停往下流。車子走到村口,看見一塊寫有“和谷故里”石頭標志,落款是銅川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下車拍照,熱浪從地上一波一波往身上撲,沒有鋤禾卻有汗滴黃土之感。四周收割了的麥田,未種秋苗,發黑的麥茬根,一行行直挺挺扎著,更是覺得被熱蓋子捂著。

車子進到一個巷子中間,停在一座紅門院落前。正午太陽,不敢停留,沒有細看院外情景。大門過道吹來涼風,來不及享受,直怔怔看到院內一片綠色。院中央竹簾下,和老師與大家打著招呼。初次見面,定眼細瞧。只見和老師面色紅潤,一頭華發,不因來人梳出什么發式,自然隨意,上衣著白色T恤,配著淺灰色夏褲,顯得寬松樸素,且儒雅。尤其是著一雙拖鞋,顯得自在休閑又親近。此時自己緊繃的神經漸漸放松下來。與老師打見面招呼,報上姓名,趙老師又補充介紹,自然是一番畢恭畢敬的禮節。

圖片發自簡書App

? 趙老師在《南凹紀行》里對和老師人品文品做了貼切評價,對眼前房屋和小園的來歷及與主人傾入心血智慧也做過注解。 他舉例他的宅院如何稱之為曉園,諧音就是小園、校園,后來又叫歸園。原是一所廢棄了的小學校,他接手時,已是殘垣斷壁,荒草凄凄。經改造,成了他的家舍。使用前的房梁、門窗、以及構造簡略地裝修,倒別具一格地展示給人們。交談是愉快的,氣氛由拘謹到使然,主要是和老師和趙老師在交流,自己做一個安靜的聽者實際就是在學習在聽課。一會兒,和老師從書房取出幾本書。一本《1983安康大水災》,贈送趙老師的;三本《歸園》,給幾個隨行的。和老師在扉頁上均提了字。聽著兩位老師的談話,喝著和老師不停續的普耳茶,目光從房內到院中不停地變換著。期間,起身從客廳到書房流連、欣賞,所看到的一切,正如趙老師文中所描述的那樣真實貼切。客廳窗戶下那束干枯的滿天星還插在瓶子里、書房很像回事,書櫥里滿騰騰的、墻壁上仍是一些照片鏡框和先生的書畫作品,其他依然簡單、湊合。心里不停地問,其他大作家的故居也是這樣嗎?

兩位老師聊得非常投機,自己大有不在其視線范圍之感,于是,走出房間,漫步小院之間。從大門進入曉園,一條磚鋪小路通到房間門口。房右側前方是一個四角涼亭。木質結構,原木做柱,灰瓦鋪頂,柱下木條坐凳,亭下中間立一石桌,結實大方,古樸溫馨。亭子倚在泡桐下,意味深長,此景已被和老師作為素材畫了下來,掛在書屋。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通道把曉園分為兩塊,除亭子、水窖外,均長滿紅綠相間、高低密疏的綠植。咋一看是花園,細一瞧,還有菜、果、常青植物和“三石”。說是花園,其中有能叫出名字的有五月菊、指甲花、大麗花、燒湯花、睡蓮、櫻花、月季、薔薇、竹節梅、紫藤和紫蘇。五月菊花朵比秋菊小,比金盞大,又像苦苣花(俗稱的苦菜花)。亮晃晃陽光下,花朵高低簇擁,金燦燦,亮閃閃,使人愛憐;指甲花個矮葉小,但翠綠映襯,一簇簇紅殷殷粉嘟嘟的花瓣,十分奪目,不由回想小時候用它裹指甲,女孩子們相互比較看誰的指甲顏色被染的紅潤。葉肥桿壯的大麗花,占據了不少空間。不到開花季節,直挺挺遮住周圍個矮的辣椒。睡蓮躺在小花缸里,一朵紫紅色花朵浮在水面,劍型花瓣托著金黃花蕊,嬌態可掬,圓形葉子向上挺著,力爭為花朵遮陽。紫藤與月季緊挨著。紫藤枝繁葉茂,藤蔓墻外。和老師與夫人自己動手搭棚,棚與院墻緊緊相連,墻根下的薔薇爬出墻外,花期已過,濃綠的葉子裝扮了一段墻面。第一次見到紫蘇,它像一只只靦腆的紫色小兔,溫順地擠在不大的一塊地上。葉子呈小橢圓,顏色和人仙菜接近,淡綠淺紫,有暗紋,卻比其小。和老師說是從南方帶回,葉子可生吃,說著摘了一片放到嘴里。自己隨即掐幾片嚼起來。初味像是薄荷味兒,接著有點兒腥味,最后是淡淡的芝麻香味。曉園整體看去,有點紅瘦綠肥。西紅柿、豆角、蔥韭茄子等蔬菜,有的剛搭上架子,有的正在開花,還未露崢嶸。辣椒最多,且最柔弱。嫩嫩細細的辣子,怯怯地掛在枝上,藏在大麗花葉子下,是怕陽光還是怕風雨,總是怕受傷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南凹緊鄰孟家原,院中有桃樹不足為奇,但兩棵桃樹被和老師打理的有模有樣。若移進盆子,可稱得上是上乘盆景。彎彎枝頭上,隨手可摘到掛著的桃子,同主人一塊欣賞,同樣得到美味的感覺。山楂、柿子、軟棗、櫻桃、石榴、葡萄和核桃等穿插在花與菜之間,形成落差或層次。不出院落即刻享受到多種水果的味道。

曾到新疆見過許多檉柳(俗稱長壽仙人柳、觀音柳等),以為是柏樹或柳樹一種。讀《草木情緣》一書,作者多次提到,于是上網查閱,檉樹是被傳為“雨師”和“人柳”的圣樹。今在曉園看到兩棵檉樹,已長有兩米多高,黑黑樹干上面,赤莖弱枝,濃濃的細葉如絲縷,枝條細柔,姿態婀娜。足以見證主人的用心和見多識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與花與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石”。即石羊、石猴和石質水槽。石羊,高約五十公分,從整體造型看像只小綿羊。表情溫順、神態安靜,體態豐滿,注視著前方,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召喚;對面的石猴爬在高約一米五的石柱頂端。其頭與身子比例夸張,四肢緊貼柱子,身子下方的透孔,還可以為是在拴馬樁上戲耍。石猴目視石羊,一高一矮,一靜一動,頗有點相互關照和體貼。圍墻下方,還有一件“寶物”,石水槽。因它悄悄躺在角落,不易引起注意。它低調安然的姿態,證明著它曾經歷了歲月與輝煌。石羊和石猴分別守護著圣樹,難道是和諧,是對稱,還是主人的良苦用心。它們守望著珍貴樹種,風吹雨打,堅守始終,不被眼前色彩鮮艷的夏花所動。

紅色大門外也是不乏精心布置。除了行路,都被各種植物占據。緊挨院墻,蹲放一塊白色金剛石,石面刻著“曉園”二字。落款是和谷及刻印,乃和老師的題字。石頭周圍被樹花草包圍。左側核桃樹枝葉幾乎挨著石頭,像是低頭耳語,又像是給其擋住強光。石頭前方腳下,有栽的小蔥、種的小青菜,還有結有果兒的茄子。還有幾棵小葉女貞。想起魯迅的“百草園”,轉念又不一樣。那是童年的回憶,時光不同,年代不同,與其不可并論。眼前曉園,更有內涵,是和老師的精心傾注,承載著一個作家的喜好與寄托,是心靈與肉體的勞作與歇息,是一個歷經人生一大半的情感釋放與生活體味。待陽光不是太強烈之時,和老師帶我們到其老宅看古槐。關于老宅和古槐,趙老師和邵老師已寫出很精彩的文章和詩詞,讀來賞心悅目,栩栩如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也許發自內心的喜愛,也許與想象以后也有這么一個擱放勞煩不安的心靈曉園相投合。連日來,和老師的“曉園”總在腦海里翻騰,攪得心神不得安寧。雖與和老師不能同等而語,但心中的美好卻有共同之處。老師是楷模,是旗幟,是目標,人生境界正如和老師和邵老師詞那樣:水窖柴棚星斗小,猴羊果蔬日頭照。歸園田居鴉雀繞。埃甚少,竹簾柴扉清風掃。 春來門前薔薇俏。秋去檉柳紫絮好。莫道桑榆沐拂曉。臨未了,都隨先人嘗仙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丙申六月,驕陽似火。聽說和谷先生回到南凹家里,即刻跟從趙建銅老師前去拜訪。直呼和谷老師名字,有些唐突,但內心對他非...
    李月芳閱讀 447評論 0 2
  • 黃堡文化研究 第6期作者:李月芳編輯:秦隴華 丙申六月,驕陽似火。聽說和谷先生回到南凹家里,即刻跟從趙建銅老師...
    primates閱讀 694評論 0 0
  • 強者 從不畏懼回憶過去 也不害怕面臨未知
    Yueng0527閱讀 235評論 0 0
  • 1、5.55~8.00喜悅之道:讀書。 感恩奇跡:感恩真我給我投射的這個完美禮物,讓我一大早起來就接收高能量!感恩...
    與真我合一之路閱讀 227評論 0 0
  • 一路的雨,細細毛毛,走了一路,一地大水滴從樹上掉到自己的頸上。涼涼地,讓人感到舒服。 雨在濕漉和安靜下,總隱藏著一...
    草小孟閱讀 20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