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實話說,在讀到《博客天下》中《設計的節操,活出的尊嚴》前,我對活在一千元以下小屋子里用“好物”改變生活是頗有心得的。在本人@非正統商業之道眼中,年輕的建筑師是搭建不起一個家可以給予我們的“夢想”的。只能靠自己并不熟練的雙手為生活建設一份可能。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讓您感受到構建家園靈魂的建筑設計師們的專業,任何觀點歡迎在留言區討論!謝謝~
故事先從把現代建筑塞入北京胡同的“眾建筑”開始,曾經老房子們讓居住者們丟不棄,不得不面對功能又已經跟不上霧霾,上學醫療等各種問題。后來自搭的一些房子讓小巷間變得狹窄不堪,麻煩不斷,即使出了房屋問題如果鄰居不修,自己也無法維修,這些難題日漸加深。但是,聽從政府的話意味著心靈家園的“驅逐”,這是誰都不肯的。
所以這群年輕的建筑師們在數次改良試驗后,選擇了在保護和改善舒適度上的平衡:在老房子中裝入一個“小盒子”。這個特殊的地方,對空間有著獨特的向往,在長250米,寬4米的胡同中,天空盡是電線桿,隨時能在窗口聽到別人的聊天,遠方的叫賣聲,車鈴聲中,人們習慣給別人讓路作為見面禮儀,利益沖突,忍讓和寬容是每一秒都在發生。
在這基礎上被改造的一個又一個20平米左右,出門都非常麻煩的“房子”,里面裝上一個新廚房,屋頂切成斜面放上透光的玻璃,在屋頂的平臺坐上樓梯.....即使北京的房子老了,但是利益中溝壑間也有可以被爭取的空間,讓這里的人們活的更加快樂。
城市正在被改造,要有沖動去改變現狀
“我們改造城市,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了后面丟掉前面,在手上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丟掉的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每次掰的時候都振振有詞,仿佛多有遠見,丟的時候則如棄敝毫不客氣,丟完不久就開始后悔,但嘴上卻死不認賬?!薄八摇苯ㄖ熡岈E,在2015年《夢想改造家》第二季第一期中,他曾將一處39平方米的水塔老屋改造成“四世同堂”的空中洋樓。
其實39平方米的拆遷在如今的上海并不如大家猜測的那樣可以一日巨富翻身,親手改建了水塔變成一個據說,和那些占據是石庫門(上海特色的建筑)又想要逃開的鄰居不同,他將這個失意的,微小的水塔整棟外面都刷成白色,在低矮的小心樓群中格外顯眼。這樣當人們驚奇的看著水塔時,不知不覺就被這棟建筑感化,發現了建筑對生活的樂趣和意義。
面對房屋的不善,抱怨是輕松的,但是建筑師,去改造這些空間,幫助屋里的人們重新獲得存在感和居住的尊嚴。
什么樣的現代建筑,有哪些是一眼就能吸引住人?
單就建筑本身而言,相關因素多,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經驗,需要對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當面有漫長而深入的體悟。建筑師朱小地老師認為,必須關注自己,才能有創作的沖動和感覺。他經手多很多藝術性十足的項目,又曾在著名建筑師梁思成設計的清華宿舍中讀過大學時光。曾經,剛入行認為建筑要么做的漂亮,精美,這是從形式上構筑它;要么具備功能,創造合理的滿足使用需求的建筑作品。隨后,便是經歷了從手法上的建筑師到能都思考的建筑師。他說:
“建筑師真正的本事不在于能夠做好什么東西,而是能夠看出哪些東西是不好的,將那些偽建筑的東西拿掉。”
面對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以及大量城市建筑的機會,建筑師們,要從自己身上出發,除了保護傳統的舊城區,還能在理解城市需求的前提下,在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中取得平衡。建筑不僅是物質的存在,而是一種現象,一種可能性,一種對場所的貢獻。建筑創作必須游走在時空中。
何況,現在互聯網環境下,外界的變化如此大。人們現在欣賞建筑的方式已經改變了。
城市的空間越來越擁擠,生活節奏加快,建筑速度也變快了,體量也在變大,建筑師的工作在不停的被“覆蓋”,迭代和復制的速度成為建筑師生存的難題。從前,可以在建筑旁立一個牌子,寫著建筑物的相關說明?,F在,這種文字解釋去傳遞人的力量有限,當下人們在行動中穿過建筑,留下的是整體的體驗。建筑師也不需要完整的記錄建筑,因為互聯網上什么都有,照片應有盡有。
所以,現代建筑需要更有力量,讓人一眼難忘,不需要別人的解釋就會用新奇的傳播方式來宣告這種變化,隨著人們成長和城市的生長,建筑記錄了這份更新和變化。
建筑界有個默契的認知——建筑師成年從50歲開始,對喜歡建筑,正在不斷鉆研的朋友來說,您在建筑界,是掉在“敬業”層面,還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了?(本文資料來源于《博客天下》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