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首相對新的歌曲,發行在2015年,林秋離作詞,林俊杰作曲。林俊杰一直能產出比較好的曲子,這是不得不服的,盡管我不大喜歡他的嗓音。
相對于李宗盛,兩者為作詞和作曲者結合,韻味沒有《山丘》那么深,但是不妨礙它的流行和傳唱。
可以說這首歌使得林俊杰的歌曲從《江南》、《愛笑的眼睛》、《修煉愛情》等愛情主題類,逐漸走向包容生活的廣闊主題。以后談論林俊杰,此曲定是繞不過去的一首轉折。
古人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意思是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從作曲者對歌曲的考恒,以及創作專輯的內心獨白:“希望通過音樂聆聽自己內心的獨白,找回自己,并向社會傳播正面能量,同時將心中的感謝訴諸歌曲,獻給生命中曾向他伸出援手的人”可見,格局逐漸變大。這也是人年長以后形成的內觀自我,外觀世界的自覺。
特別是獲了該有的財富、榮譽、地位以后,“兼濟天下”的想法愈發強烈,對于所見到的一草一樹更有感觸,風雨過后明白一切微小來之不易,林俊杰這時候的內心,想必也是這樣。MV里面展示的也是小人物互幫互助的一串故事,故事并不猛烈偉大,恰好符合他內心的平凡簡單的需要。
特定的年紀,特定的味道。二三十歲想的一般都是愛情,盡管心里可能有更大的抱負,但是年輕的面容和高亢的荷爾蒙會將人栓在特定的思考范圍。之后隨著視野的擴展,心的洗禮,看到悲觀者的無力,看到前進者的銳氣,看見螻蟻的強和大象的弱,逐漸把自己更充分地的融進外界,在天地間找號自己的位置,如切如磋。
至于填詞,我懷疑是詞者偷了懶,填得如此簡約,第二遍也沒有變化。如果說方文山是婉約派,那么林秋離就是簡約派。不過也不排除是為了整體的簡單訴求而定的。
敝人喜歡聽的是林俊杰和徐佳瑩的合唱版,男女聲都非常清澈,高潮部分的合唱相當有氣勢。
一起看一下這首128個字的歌曲。
主歌
原諒我 這一首 不為誰而作的歌
感覺上仿佛窗外的夜色
曾經有 那一刻 回頭竟然認不得
需要 從記憶再摸索 /?的人?
和他們關心的 / 的地方?
和那些走過的 /?請等一等
首先是“原諒我”的道歉姿態,明顯是有故事要講的前期預告。
這一首歌知不為誰而作,但是偏偏作出來了。以“不知”道“已知”,直謂眾生也。窗外每晚都會遇見的夜色,那一刻回頭竟然認不得。日日夜夜的交替,忽然忘了自己的在其中穿梭是為了什么。目的丟失,所以一切自然變得陌生。就如最親的人在日常中竟然漸行漸遠,所有的觀念已然不同,于是忽然驚訝,最熟悉的人如變得此陌生。
然后,為了重新尋找意義,我需要從記憶里從頭再次摸索,那些認識的人和他們關心的地方,那些走過的路程。一下子回憶起來,好像又有點太多了,請等一等吧,故人和往事、舊路,等一等我。
我們的思緒總是在某個夜晚升起,隨著夜幕一起染黑大地,所剩的燈光不過是讓我們的眼睛暫時舒緩,有光亮可以追逐,可是我們的內心和行為早已經迷失。林俊杰這些年一直平步青云,大小獎項連續不斷,忙碌中一直有好作品推出,但是內心恐怕也有空洞,也需要暫緩。
副歌
夢為努力澆了水 愛在背后往前推
當我抬起頭才發覺 我是不是忘了誰
累到整夜不能睡 夜色哪里都是美
一定有個人他 躲過 避過 閃過 瞞過
他是誰 他是誰
夢想的力量,為努力不斷澆水,讓我們成長;愛是背后的推動力,一直偉大,一直默默。一路奔波不易,低頭前進太久,當我忽然抬起頭,才發覺是不是已經忘了那些,默默幫助過我的誰?
越累越是不安,忙碌使神經脫離了睡眠的頻率,累到不能入睡,看著外面的夜色,到哪都是整片茫茫的美麗。
當累到一定程度,感恩、驚喜、勞碌等多種情緒交雜在一起,夜色往往是唯美的。因為情感充滿雙眼,與“寒蟬凄切”、“東風又作無情計”等的道理相似,一切景因情而起。
回想起來,不知在何時何地,但一定有個真誠地幫助過我的“他”,不見具體模樣,或是因躲過、避過、閃過、瞞過,幫助而不曾讓我知道。他是誰?他是誰?
不直接說出具體的人物,直問“他是誰?”,無言地歌頌那些幫助他人的千千萬萬民眾。
過渡句
也許在真實面對自己才不顧一切
去探究當初我 害怕面對
也許這樣不顧一切的勇氣,是來源于真實面對自己時產生的。用真實的自我,才敢去探究當初我所害怕面對的事情。
坦誠以對自我,再也不會害怕以前害怕的,會勇敢做出以前自己不敢做出的。
副歌同上
歌曲以一種不知的出處“偉大”,默默地指向那些樂于幫助,提供援助的普通民眾。
“一定有個人他,躲過、避過、閃過、瞞過 ,他是誰 他是誰”這一句的過人之處就是在肯定(一定有個人)之下,埋下未知(他是誰),又處處見蹤影(躲過避過閃過瞞過)。
這是一首關于道義大主題的歌曲,卻沒有歌功頌德的刻意感(臺灣文化土壤是其中的因素吧),聽起來又能深深打動人,猶如流過身邊的澎湃泉水,映出太陽的縷縷光輝,溫暖而不耀眼,讓人忍不住去分享,去傳播。同時又具有個人忙碌輾轉的奮斗美景,一幅幅與之相對應的畫面輪播在眼前。
世間的愛不必尋覓,自然存在,若被掩蓋難以覓見,那可能是由于某種世俗,某種塵埃所掩蓋。請從自己做起,伸出善手予以善行,必有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