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課上講的是問題分析與決策,高老師這堂課所教授的內容,我覺得適用面非常廣,畢竟這節課所講的是一種科學的處置問題的通用方法,所以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有所受益。
問題分析與決策,講的就是兩個過程。其一是如何分析問題的實質,其二是如何制定問題的解決方案。
分析問題,課上高老師講述了一個分析問題、尋找問題本質的方法:問題分析五步法。整個尋找問題根源的方法,也是一種元認知的方法。五步法主要講的就是一個如何從現象的描述,通過誘導找到問題本質的方法。
對事物的認知,一般都會有一個順序,通常來說一個比較科學的方法就是從外到內,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過程,這也就是尋找本元的過程,元認知的過程。對問題的描述,也是這樣,通常訴說者會對問題的外象部分進行描述以展開問題,然后經過一定的過程,找到或者歸納出隱藏在表現形式背后的問題本質。而聽者扮演的就是引導訴說者完成這個過程得出這個結論的角色。但是人類的學習能力總會使人不自覺地將一些事實歸納為幾個概念,這對于溝通和還原事實真相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因為在概括事實的過程中不同人會根據各自經驗經歷的不同主動忽視或者放大一些事實的碎片,所以搞清楚問題的現象是什么的關鍵分為兩個部分:誘導對方描述問題,收集背景信息。誘導對方描述事件,還原事實真相。
接下來就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誘導訴說者歸納問題現象背后的本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問題的痛點,真正面臨的困難。通常一個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在進行問題現象的描述之后,基本都能概括出現象背后的本質,我們在意的并不是得出的究竟是不是某個問題的真正的本質,而是在訴者和聽者經驗經歷范圍內兩者達成共識的“本質”。所以概括真正問題的過程就是訴者總結,訴者聽者思考,聽者總結,直到雙方達成認知一致。
分析問題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決策部分,就是接下來課程中高老師講授的內容。
尋找制定解決方案,高老師提供了兩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因素分析法和評估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一個項目或事件中,總會產生和出現各利益方,不存在所有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只能代表還沒有找到這個事件中所有的利益方。所以因素分析法的第一步就是各方澄清自己的需求/利益,然后將相同的要素進行合并,相似的要素進行拆解,拆成與之前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之后不停將剩下的不同的要素進行拆解直到無法再拆解出可以合并的相同項為止。將所有因素列出,比較找出邏輯主線,這時會發現有一些因素在邏輯上是并列的,有一些因素在邏輯上是遞進的,有一些因素在邏輯上與其他因素是去相關的(通常不可能,不然這個因素也不會出現在利益方的角力中,因為沒有與之對應的另一方的利益因素),有一些因素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之后就是順著整理出的邏輯主線制定方案,以滿足整理出的大部分人的利益。在出現根本上的利益沖突的地方,矛盾的雙方需要互相遷就,尋找折中。
評估分析法。可以說評估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個高配版。第一步依舊是羅列陳述歸納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利益。將歸納后的各關注點矛盾集中的部分進行權衡取舍后,留下的都是沒有明顯矛盾沖突的各方利益點。各相關方尋找/設計幾套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按照每個關注點重要性的不同,對關注點設置權重,然后對各套方案針對每個關注點的滿足情況進行打分。將總得分最高的方案作為最優方案,并且對最優方案中的弱項參照同一關注點其他高得分的方案進行優化修改,尋找平衡,完成最終方案。
學習完這一天的課程后,感覺到自己以前處理問題,尋找方案的方法模模糊糊中能夠看到科學的系統的方法的影子,但是因為是憑借自己的想法經驗和觀察得出的,遠不如大量實踐總結出的方法完善。一方面這增加了我繼續學習的自信,另一方面更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淺薄和繼續不斷學習的必要性。可以說每天的學習都有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