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私校工作,時不時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來問我,私校和好學區的公校比到底有什么優勢?哪個私校最好?
首先,私校和好學區的公校相比,類似于愛馬仕和MK包包之間的抉擇,兩者都有質量品牌款式的保證,選擇哪種,沒有好壞對錯,取決于購買者的喜好和經濟實力。
至于哪個私校最好?一般來說,在加拿大,Canadian Accredited Independent Schools (https://www.cais.ca/)加拿大認證私立學校旗下的都不會差,但是每個學校特點和傳統不一樣,所以吸引的人群也不盡相同。
私立學校的選擇,第一不要單純看排名,而要看孩子特點和學校文化是否契合 。就拿多倫多的四所男校來說吧,Upper Canada Colllege(UCC),Crescent,St Mike’s ,Royal St.George,各有特點,UCC以人文和學生領導力見長,Crescent的強項是STEM(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Mathematics),St Mike’s以體育聞名也是宗教色彩最濃的,Royal St. George學校規模相對小一些,對喜歡藝術音樂戲劇的男孩是個不錯的選擇。第二不要跟風,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適合別人家孩子的學校,不一定適合自家孩子。去年新生家長見面會,遇到一位華裔家長,閑聊得知他女兒當時被幾個學校同時錄取,本來他已經決定了讓女兒去另一所學校,后來無意中得知一所著名男校校長女兒選擇了到我們學校讀,立馬改變主意,也把女兒送過來了。這種“跟著懂內行的教育專家準沒錯”的邏輯,我后來跟學校的招生負責人說起, 她覺得匪夷所思,因為挑學校是很個人的事,你都不知道別人校長家孩子什么情況,怎么就盲目跟過來了呢。 第三,不要只看升學數字的表象,每年加拿大各私校被藤校錄取孩子里,至少一半靠的是體育或其他競賽特長,而這類孩子無論在哪里讀書,藤校都會要。真正有參考價值的是看看去藤校孩子的簡歷里,有多少機會是學校提供和多少經歷是在學校獲得的。幾年前帶過一個十幾個人的小班出了兩個哈佛,一個耶魯,其中兩個體育特招。只有一個是普招,那孩子勤奮踏實,從演講,運動,領導力各方面都對哈佛口味,申請材料里最大亮點是連續幾年參加學校組織的去原住民聚集區做義工活動。如果用做擇校參考,只有最后那一個學生才是有效數據。
總的來說,選擇學校務必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別人眼里最好的學校不一定是最適合你孩子的。本文目的是對學校選擇盡量客觀的談一些個人看法,也許有失偏頗,僅供參考。
小學階段,就近入學,沒有必要一定上私校。
小學階段最主要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和同伴愉快相處。由于入學考試的篩選導致生源比較整齊劃一,私校的教學內容可以做到比公立超前。但是師資方面,私校的老師不見得就比公校好。一般小學生除了體育,法語,音樂課以外,其他時間基本都是和班主任老師(homeform teacher)在一起,所以選擇好班主任比選擇好學校重要的多。特別感恩兒子在公校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遇到都是非常好的班主任,這些老師對他從一個自卑敏感叛逆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個陽光自信的少年功不可沒。而女兒相對沒有這么幸運,一年級結束的時候,我專門去找校長,談女兒二年級分班的事情。公立學校的校長決定不了老師的去留,但是能夠決定你的孩子到哪個老師班上。如果能夠從高年級的家長那兒了解到下個年級哪個老師好,并且覺得和自己的孩子合拍,不妨每年5月份在下學年分班決定前找校長談,基本能管用。
私校老師的去留由校長直接決定,上私校,孩子不一定會遇到最好的老師,但也不會遇到特別差的老師。和公校的就近入學不一樣,私校孩子一般都住的比較分散,放學后或周末小朋友約著一起玩就不會有那么方便。而且小學生要接送,如果住的離學校遠,每天接送還要考慮到堵車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是沉重負擔。
在我所見的有限樣本里,我很留意比較了一路私校上來,和高中再考進來的孩子,發現前者并不占優勢。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能負擔私校學費的家庭一般都在好學區,家長對孩子教育本身又很重視,所以小學在公校讀也發展的很好。第二,私校高中入學競爭比小學激烈的多,高中考進來孩子素質通常都很高。
基于上述種種考慮,小學階段,還是就近入學,沒有必要糾結一定要上私校。那么到了中學階段呢,私高和好學區公立高中比,到底有什么優勢?
先談表面優勢吧,如下四點是公認的:
1.小班教學;
2.學生需要通過入學考試,生源整齊質量普遍好;
3. 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強;
4. 老師整體責任心更強,對學生成長更為關注。而公校老師在工會的保護傘下,校長對于不負責任混日子的老師亦無可奈何。
客觀的說,私校最大的優勢不是他的硬件設施,也不是他的師資隊伍,而是其通過入學考試和學費門檻過濾后的學生及其家長群體。這個群體重視教育,關注孩子個性和修養,營造出來的積極向上氛圍是無價的。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管教逐漸不敵同伴的影響,交到損友,影響一生。在私校的環境里,交到壞朋友的幾率要小很多。
除了以上原因外,好的私校還有以下幾點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 選修課的多樣性
高中不僅是為升入大學做準備,也是孩子向內發展,發現自己興趣,確定將來大學專業和今后職業選擇的重要階段,所以開設的選修課種類繁多,想得到的大學專業,高中一般都有相應的選修入門課。公校受限于經費,低于20人報名的選修課通常會被取消。而私校由于經費充足,選修課的開設不完全受限于報名人數,學生能夠根據興趣選擇的范圍廣,僅以外語為例,公校一般只開設法語少數學校還有拉丁語,而私校卻有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漢語和希臘語等多種選擇。
二, 強大的校友網
私校作為非贏利機構,學費只夠用于學校的日常運作,而學校發展經費很大一部分來自校友的捐款,所以學校有專門的校友辦公室負責與各方校友聯系,而這些校友會是孩子今后發展的潛在關系網。舉個例子來說明校友網的強大。去年一家私校的學生籌備策劃組織了年度World Affairs Conference,主題是“互聯網時代的個人隱私”。主辦方請到了斯諾登做主講人(keynote speaker),因為斯諾登的“名人效應”,各大媒體包括環球時報,加拿大廣播電視都做了報道,由于斯諾登不能離開俄羅斯,所以演講是通過網上做的實時視頻。而一個普通中學生,之所以能夠聯系到斯諾登,是因為他暑假去紐約, 順便拜訪了在紐約的校友聯系人,并聊到他需要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個人隱私”方面keynote speaker,校友主動幫他牽的線。
三,提供給孩子更多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具備了能力才能從事某項工作,而是因為在從事某項工作中培養了做好這項工作的能力。私校資源充足,就拿領導力培養來說吧,每個高年級的學生都有機會擔任學生干部職務,都有平臺來鍛煉他的領導力,還有專門的老師來指導他的工作,而這在公校是很難做到的。公立學校動輒幾千人,而私校一個年級最多一百人,試想無論入選校隊,還是到學生會謀個職位,在兩個環境里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大學錄取官眼里,高中擔任學生會主席或校隊主力都是加分項目,不論是來自幾千人公校的大池子還是一個幾百人的私校小池子,都一視同仁。除了領導力和體育之外,還有各種課外活動,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慈善募捐,私校提供給孩子的機會都要比公校多。
所以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話,私校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對您的孩子來說,是不是最好的選擇呢?不一定。
私校的弊端
凡事有利有弊。真正算的上弊端可能也是不少家長眼里的優勢,甚至是選擇私校的原因。私校學生少,資源多,學生和老師之間聯系緊密。功課跟不上,有tutor上門。上課聽不懂,老師課后再單獨輔導。考試考砸了,可以有機會重考。各種競賽和活動,只要你想參加,人人有份。但是,這反映出來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嗎?到了大學,這樣的世界還存在嗎?
我的一個同事,她前夫要出學費讓女兒上私校,她斷然拒絕。她認為公校魚龍混雜,老師和學校對孩子干預很少,這才是孩子將來要面對的外在的真實環境,她必須要學會" ?to figure out what she really wants and fight for it"。 而另一個朋友,多倫多數一數二的升學指導,指導過成千上百的孩子升入藤校,私聊的時候跟我說,過去二十年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孩子,印象最深的幾個孩子都來自于公校,因為他們"more interesting and less programmed",有趣真實,不是父母或學校按照模板設計出來的。公校里走出來的好學生,能夠自我設定目標,具有很強內驅力,不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無論學業,課外活動,社區服務都能面面兼顧。而在私校,最悲哀的事情是莫過于孩子本人對學習不上心,而家長和老師在后面使勁推,把孩子推進了大學,然后發現根本沒辦法適應。
金子在哪里都會閃光 。自制力強的孩子無論在公校還是私校,都會成才。 而自制力差的孩子可能在私校環境會發展順暢一點, 在呵護下成長,能夠專注學習, 從而順利的升入大學。但是大學不是人生終點,只是起點。如果耽于私校小環境的安逸,而忽視了培養適應大環境的能力和心智,到大學,孩子會非常痛苦的。這可能也是不少私校家長要求孩子假期出去打工的原因。
結語
中國人重視教育,很多家庭移民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大家都在千方百計想幫孩子找一個最好的學校。教育的根本,孔子在幾千年前就總結出來了,因材施教。因此“最好”的標準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祝愿每個家長都能找到最合適自己孩子的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