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九月十二)星期二? 晴
【小米俊專欄】
? ? ? ? “三爸,你可以陪我耍會兒不?”小米淚眼婆娑地問我。
? ? ? ? “俊哥剛才不是陪你耍了會兒嗎?”我說。
? ? ? ? 小米剛想說點什么,卻被正在做作業的俊哥哥打斷了:“你自己耍嘛,三爸有事情要做。”俊哥邊說話邊抬頭看小米。
? ? ? ? 或許是被小米的眼淚嚇著了,俊哥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小,而我則已經坐在小米身邊了,和他一起看書吧[em]e130[/em]
【10.30日講座部分內容】
? ? ? ? ? 丹棱教研室的劉禮群老師昨晚的講座,我挑了她展示的三個案例,內容如下:
? ? ? ? ? ? ? ? 一、《泥人張》——劉禮群(一)
(一)導入:
以《口技》《核舟記》導入。
(二)作者介紹
(三)概說“泥人張”
1.自由朗讀課文,讀印象最深的句段,然后分別在“_____________ 泥人張” “_____________ 海張五”前面加上一個修飾語。
2. 為什么要把海張五和泥人張放在一起寫?
3.泥人張和海張五是如何較量的呢?
小結:一波三折,對比鮮明
4.第二段交代泥人張常去的地方,第三段開頭交代“那天下雨”有何用意?? ? ? ? ? ? ? ? ? ? ? ?
(四)細品“泥人張”
1.品讀第8段,勾畫文中哪些細節描寫表現“泥人張”的“奇”?
(伸、摳、依然端杯、只瞅酒菜、捏弄)
2.文中除了描寫泥人張的高超的技藝外,他的智慧表現在什么地方?
(“叭”地一戳,有著力度和速度,表明泥人張內心的憤怒、鄙夷與不屑。賤賣“海張五”,他后發制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予以還擊,一招致勝。)
3.文中刻畫海張五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
(肖像、動作、語言)
4.寫其他人的表現有什么作用?
(側面烘托,突出了泥人張藝高膽大,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小結:細節傳神,側面烘托
(五)品味文章的語言
1.找出文章中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風味)的詞語或句子。
? (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賽、砍過去等,富有地方特色,幽默風趣。)
2.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1)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2) 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的找(尋)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這些話在他手里這團泥土上全找回來了。
(六)概括主旨? ? ? ? ? ? ? ? ? ? ?
(七)作業:
讀老師的習作《一個都不少》,然后為你身邊有個性特點的人寫一篇速寫。
? ? ? ?
余老指出我的缺點后,又給了我一個新的教學創意。
? ? ? ? ? ? ? ? ? 《泥人張》——劉禮群(二)
直接導入,作者介紹
閱讀活動一:積累詞句
積累下列詞句:
1.“看”的近義詞
瞧? 留神? 瞅? 西瞧東看? 放下筷子瞧瞧? ? 等著瞧? 伸脖一瞧
2.天津方言
架式挺牛、撂高的、氣最沖、 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砍過去、聽賽沒聽、直到今兒個
3.夸張的語言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閱讀活動二:課文概說
1.從“情節”的角度來概說: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2.從“人物”的角度來概說:誰 做什么事 表現出什么品質
3.從“主題”的角度來概說:描寫了什么 贊揚(表現)了什么
請自選一個話題,用百字以內的文字,進行課文概說。閱讀活動三:手法欣賞
參考角度:
場景設置? ? ? 側面烘托? ? ? 細節描繪
對比手法? ? ? 伏筆照應? ? ? 懸念設置? ? ?
請自選一個話題,表達自己對作者寫作技法的欣賞。
四、布置作業
1.摘抄需要積累的詞句
2.仿照本文寫法,對你身邊的某個奇人或特別的人進行速寫。
? ? ? ? 老師們,大家比較一下,余老的“板塊式 主問題”教學與我們傳統的教學比較起來,其優勢不言而喻——三個教學活動,每個活動訓練點清楚明白;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重視語言學用;重視對學生能力的訓練;重視文學知識的滲透。最重要的一點是,老師在課堂上學會閉嘴,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整節課每個學生都在動腦想,動筆寫,動口說。老師適時點撥,歸結方法。這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也正式這次余老的批評讓我醍醐灌頂,回來后,我按照余老的建議,在每個學校都上了一遍,感覺一個神奇的語文世界展現在我眼前。從此,我瘋狂地把余老的書籍全部買回來,一遍又一遍地讀,還在一線代了一兩個月的課,不斷實踐。慢慢悟出了一些語文教學之道。后來我又讓全縣初中語文老師都購買余老的書籍,在全縣推廣“板塊式教學”。不過我發現,余老的教學方法,看起來很好模仿,很好操作,老師在課堂上似乎很輕松。
? ? ? ? 但是,我們的老師就是把學生調不動。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文本解讀、學生課堂實踐活動設計、課堂教學點評等能力不夠,無法駕馭這樣的課堂。當學生啟發不動的時候,老師就喋喋不休,碎問碎答就不可避免了。
? ? ? ?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向領導建議,邀請余映潮老師到丹棱來,為全縣中小學語文教師辦一個研修班,整體提高語文教師素養。(因為我們縣很小,中小學語文教師一共不足200人,很好操作。)領導很開明,采納了我的建議,與余老簽訂了兩年的合同。每學期來丹棱集中授課2天,每次培訓一個專題。全縣中小學語文教師都必須參加培訓。分三個梯隊要求。其中第一梯隊由24名精英教師組成(中小學各12名)。第一二梯隊教師培訓前要完成嚴格的作業(包括詳細的文本解讀和教案),每次培訓時由6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展示,余老點評。然后余老再上兩節課,做一個講座。培訓結束后,所有參培教師都要寫培訓心得。每學年我們還要進行學科教師培訓,培訓時也是研討余映潮老師的思想和課例。
二、“丹棱余映潮工作室”成效顯著。舉兩個例子
? ? ? ? ? ? ? ? ? 【課文品讀】伍祥明
? ? ?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為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所寫,被選入義務教育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此文體裁上屬于議論文,是該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就編者的編排意圖而言,此文應作為訓練九年級學生議論文閱讀能力的一篇范文。而研讀此文,我們會發現這篇文章在章法、段式、句式等方面值得學習。
1.首先看章法。
全文除開頭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外,合計13個自然段。請見下文:
①對于上述問題,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②不過,也許有人會選擇圖形C……
③“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
④然而,……。那么,……
⑤有人是這樣回答的……
⑥對此我完全贊同……
⑦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⑧另一個例子是……
⑨不過,這種創造性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
⑩某心理學專家小組……
⑾認為“我不具備創造力”的人……
⑿由此看來,……
⒀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 ? ? ? 通過對這13個自然段的梳理,我們便可發現本文章法的精妙之處。
? ? ? ? 其一:本文論述的問題是怎樣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但作者卻由“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談起,引出論述的問題:創造性思維。這樣引出論題,既貼近讀者的生活經驗,顯得自然流暢,也容易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 ? ? ? 其二:本文呈現出“歸納式”的推理過程,作者先由一個數學問題引出論題,接著從“創造性思維需要哪些要素”和“創造性思維是否人人都具備”兩個角度進行論證,最后歸納出結論。由此,“引論——本論——結論”的論證過程清晰可見。
? ? ? ? 其三:本文又呈現出“起承轉合”的論證思路。作者先由一個數學問題起筆,引出論題——創造性思維;然后承接論題,論證“創造性思維需要哪些要素”;接著轉入“創造性思維是否人人都具備“這個問題進行繼續論證;最后歸結上述問題的答案,總結全文,得出結論。全文論證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體現出嚴謹周密的邏輯思維。
2.再來看段式。
? ? ? 余映潮老師曾說:段式,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之一——段落的結構形式;段式,是文章段落的寫作,展開形式。本文的議論文段式同樣精妙。請看下列幾段話:
創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
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另一個例子是羅蘭??布歇內爾……。這是總分形式的,集中用例的一種段落論證形式,屬于“演繹式”推理模式。
? ? ? ? ? 這樣的段落形式,首先提出一個觀點鮮明的論點,然后用一兩個事例進行充分論證。? ? 這種段式結構精巧,論證清晰,適合初寫議論文的學生模仿借鑒。
再看下列幾段話:不過,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
某心理學專家小組以實際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與不從事此類工作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結論:“富于創造力的人,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缺乏創造力的人,不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
認為“我不具備創造力”的人當中,有的覺得創造力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從而進行自我壓制。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里,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相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
由此看來,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
? ? ? ? 這又是一種常見的段落形式,它呈現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段落形式,屬于“歸納式”推理模式。
? ? ? ? 這樣的段落形式,作者首先提出問題,接著引用名言進行道理論證,然后舉出事例分析論證,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段式層層展開,既有道理論證,又有事實論證,交相輝映,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3.最后看句式。本文在句式的運用上,有一個亮點,那就是設問句的使用。設問是一種無疑自問、自問自答的修辭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導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勢有變化,有波瀾。
? ? ? ? 請看下文:然而,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于創造性的思維。那么,創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 ? ? ? 不過,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
? ? ? ? 第一段承上啟下。前一句承接上文,引出本文的論題:創造性思維。后一句用設問的方式開啟下文,引出創造性思維所需的要素。此段設問,作用在于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第二段在上文創造性思維所需要素得出結論后,將談論的問題轉入另一個角度:創造性思維是否人人都具備?此兩段不僅是提出一個問題,以便后文論證,它們還在全文中“穿針引線”,串聯起全文的相關段落。梳理出這些段落,全文的章法特點也就異常清晰了。
? ? ? ? 說實話,這篇課文我教了很多遍,但一直很頭疼,覺得不夠典型,不知道該怎么教學生入門。看了伍祥明老師這個文本解讀后,我豁然開朗。原來我們忽略了語言學用!
這個文本解讀受到了余老的高度贊揚!
例2《貓》教學設計——李曉靜
直接入題,檢查字詞積累情況。
活動一:讓我們寫一寫故事
(屏幕顯示)
概說文中三只貓的故事,直接摘錄或者自己概括。(仿照事例寫另外兩只貓)
? ? 示例: 第一只貓是從隔壁要來的,很活潑、愛玩耍,深得家人喜歡。后來不知怎地忽然消瘦死去了。
? ? 師:請同學們仿照示例來寫,可結合課后的第一題。概寫,要求語言要簡潔、精煉。
師:在剛才同學們概括的內容中加上這四個句子,我們概括的故事就會顯得更加完整,它就變成一篇微型的小說《貓》,大家讀讀看。活動二:讓我們析一析結構。(屏幕顯示)
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
第一只貓是從隔壁要來的,很活潑、愛玩耍,深得家人喜歡。后來不知怎地忽然消瘦死去了。
我安慰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
第二只貓是從舅舅家抱來的,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我們總擔心它丟失,結果真的亡失了。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第三只貓是撿來的,天生憂郁,不活潑,大家都不喜歡它,結果被我妄下斷語,冤枉而死。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請品析這幾個敘述性的句子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用四字詞語來回答。
學生交流后老師總結:這些敘述性的句子在全文結構上起到了總領全文、引出下文、過渡銜接、形成照應、總結全文的作用。
師:文中還有類似作用的抒情性的句子,請找出來,說一說其作用。
生:(在文中勾劃、批注)
師:這三個抒情性的句子,抒發了文中的“我”,在三只貓亡失后的心情的變化,呈現了一個完整的感情遞增的過程,人物性格逐步顯現,文章主題得以深化。同樣起到了使全文結構更完整,布局更統一的作用。(屏幕顯示)
學一點知識。
行文線索:一篇文章的題材要按照某種依據組織起來,這種貫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連綴起來的依據稱之為線索。
作用:使文章結構更完整,布局更統一。
活動三:讓我們學一學技法。師:文章敘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其中詳寫的是第三次,因為它最能表現人物性格,表達文章主題,我們將通過第三只貓的故事來學習描寫方法。(屏幕顯示)
話題:文章是這樣來寫第三只貓的
品讀課文15、16自然段,學習寫第三只貓的方法。
總結:課文描寫第三只貓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手法、側面描寫的手法、細節描寫的手法、運用修辭的手法。
作業:描寫身邊的一種小動物,運用上今天所學的方法。(不少于兩種)
? ? ? ? 這節課在工作室培訓活動中上得非常成功!語言學用,知識滲透,動筆訓練,集體訓練等等都落實得非常到位!
? ? ? “主問題”“板塊式”,余映潮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值得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