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1]問歸期未有期,巴山[2]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3],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1]君:指作者的妻子。這首詩是作者在巴蜀時寄給妻子的,長安在巴蜀東北,所以說寄北。

[2]巴山:指大巴山,這里泛指巴蜀。

[3]何當:什么時候能夠。剪燭:剪去燒殘的燭芯,使之更加明亮。

賞析

因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所以第一句中的“君”是指作者的妻子,作者說:“你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但我也不能給出準確的日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可以想見作者在外漂泊的離愁和不能回家的苦楚。下一句,則寫了眼前之景:“巴山夜雨漲秋池”。本來在外漂泊、思家不得歸就已經有無限的愁苦了,又趕上夜雨綿密,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將秋池都漲滿了,愁和雨交織在一處,彌漫于巴山的夜空。而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只是借眼前景自然顯現了。

下兩句作者從眼前景生發開去,想象以后相聚時的情景,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想象力豐富,構思新奇,有點出乎意料,但如果換位思考的話,又覺得情真意切,是心中感情的自然流露。“何當”的想象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生發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現在的凄苦,引發的對相聚時溫馨場景的憧憬。此時,獨對“巴山夜雨”,滿腹愁緒,他日與妻子團聚時,定要說說現在的情景。作者并沒寫眼前的寂寞,而是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歡聚,自然反襯出今夜的孤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相聚,剪燭夜話時的談資,使重聚更加歡樂。

這四句詩,通俗易懂,卻曲折深婉,語義含蓄,余味無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