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這個時候,我開了這個公眾號,公眾號的名字是我的名字。在這之前我也有一個公眾號:“就這樣”。
名字聽上去,有點敷衍,所以就這樣沒了。
選擇六一兒童節(jié)源于我的性格,總希望自己活得像小孩,單純、天真,可以不可愛,更何況別人總覺得我就是個小孩,驕橫、任性、小氣,因此一個長大后仍嚷嚷叫要過六一兒童節(jié)的人,便選擇這天用這個方式過節(jié)日。
后來發(fā)現這是一個十分折騰的選擇。
折騰的原因都是自找的,我曾說過世界上會有兩種人能得到認可,第一迎合大眾。第二強大得別人不得不認可。我為了追求后者,因此在運營該號時不走直徑,走了不少“彎路”。
(1) 過于偏執(zhí),不想迎合。市場需要的是能勾起欲望的文章——“啪啪啪的時候最受不了這樣”;“男人對你say hi,還不是為了做愛”;“時間像乳溝”。
我的公眾號文章標題都比較平庸《疊被、洗杯、走樓梯》《這城市又下雨》《我所理解的生活》《這是一個強迫人有夢想的時代》。
不想寫那類文章大概不想以后孩子長大還沒看我的文章就覺得,“爸,你A片看多了吧,”以及不想別人認為我喜歡寫作是為了取悅他人。
(2)一篇文章很早放棄加粗標注語句,雖然很少公眾號會這樣做,因為這樣的排版看上去有點呆,另一方面不挑幾句重點句子,不復合眼前這個快餐時代,而我確實不想一篇文章讀下來能夠給讀者的感受是幾段標黑的文字,不想把讀者養(yǎng)成“挑吃”的習慣。
(3)寧可對自己的生活“無病呻吟”也不對社會“小題大做”,寫的漸漸以生活為主,對一個社會熱點在公眾號【點點】的菜單寫上幾句,很少因為一件事就寫“驚,人工智能要取代人類了!”“比渣男更可怕的男人是直男!”,除非一個熱點剛好跟我的生活經歷有關,要不然真不會寫“小龍蝦要侵華”“端午節(jié)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這種小題大做的文章。
(4)我只靠我自己,不靠ctrl+C,ctrl+V。我也看過不少公司靠ctrl+C,ctrl+V一天同時運營五個號,每天更新,這不算厲害,而是互聯網太多資源可取,隨便找?guī)讉€號洗稿,能洗到原作者看上去似曾相識,卻又拿你沒撤。
沒學過攝影能聊出大神的口吻,沒買過口紅能聊成口紅達人,沒去過多少地方能聊出“說走就走”。
對企業(yè)而言,這些或許是需要,就我而言,沒啥意思。有點像坐上一輛跑車,拍下方向盤,然后發(fā)條朋友圈說“入手,大牛!”,點贊的人比平日要求別人積贊的數量還多,但這樣的愉悅以及成就感,于我不踏實。
2
第二個折騰點關于引流,眾所周知微信公眾號如果沒人分享你的文章,傳播的數量只局限粉絲,先說一個大數據,微信公眾號平均閱讀是5%,100個粉絲閱讀量就5個,這里有77個人,平局閱讀量15。前提是這小小的15數值,建立在我連自己都沒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當然這樣說事也是圖個安慰,我想表達的是我的讀者粘性度還算高,畢竟大部分的讀者都是自己“聊”回來。
我有在其他平臺發(fā)表文章,也獲得一點能說事的標簽從【優(yōu)秀新作者】到【熱門作者】也嘗試過從某平臺的排行榜六十多名排到第一,然后各類的編輯推選以及頭條。
但我不會對每個人都說能否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大部分是覺得“合眼緣”他們的留言吸引我,我便希望他們能關注我的公眾號——“請關注我的微信公號:郭栩鵬,公眾號Id:guoxupeng1”。這措辭有點傻,更傻的是我曾把這句話寫在電影院的留言板,也許這句話不出彩,轉化率十分低,但是你對這個世界發(fā)起聲音,聲音足夠大,這世界就會有人留意你,認同你,信任你,乃至陪你瘋。我感謝這群人,感謝這群關注我的陌生人。
3
第三個折騰點,我比較笨。公眾號開了一年,別人用三四個月或者更短的時間獲得騰訊原創(chuàng)保護,我大概用了十個月。開通原創(chuàng)保護后文章可以留言,也有讀者留言,但我沒把讀者的留言列入精選,不是他們留得不好,因為留言的人數不多,不想把一兩條留言放在那,這樣看起來倍感孤單,也許不想他們的留言一直以孤單的方式呈現,所以每條留言我都在后臺回復,印象深刻的是幾個讀者前陣子在后臺跟我說,“不知道說什么,但是感謝每次看到你的文字都會被觸動”;“我把你標識成‘我喜愛的作者’”;“我會永遠支持你。”
“支持”這詞比起“加油”更有力量,或許他們是一時感性才這樣說,或許拿不準他們都忘記,但我總被他們彼此彼刻的感性所感動,因為脆弱的人會因為這些聲音而不退縮。
其次堅持不是難在重復做一件事,堅持是難在你能否習慣挫敗感。
我身邊也有朋友開公眾號,他們平均閱讀量都比我高,可是這平均是兩三篇文章的平均值,之后他們再沒更新。我懂他們,沒有利益,沒拉到廣告,如果不靠興趣壓根無法干。
一個公眾號有100W粉絲,就算每天更新也比不上一個公眾號只有10個粉絲隔天更新痛苦。前者不會像后者每次發(fā)文前都用安慰的口吻告訴自己,“認真寫,總會有人看,總會有出頭天。”
不少的公眾號都會被“寫來寫出,只有一百多人看”的念頭干擾,繼而換方向、換風格,換成“還是放棄好了”。
我感恩我的公眾號有77名粉絲,不帶“只”。
我也不會說那類:“我要永遠做下去”,我坦然再撐一年,即使沒有任何讀者也再撐一年。由衷希望來年這個時候我還能把這話再說一遍。
4
回首過去,我運營得有點像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走得很緩慢,不出彩,寫的東西不算特別好但總算找到方向,不再茫然,畢竟過往好幾年我都是寫長篇小說為主,很少寫短文,一年下來的刻意練習不敢說寫得多棒多好,但有一點:“我整體比以前好了,我不那么孤單了。”
長遠來說,我是希望這號能往商業(yè)角度發(fā)展。一個東西能發(fā)展下去背后離不開很好的商業(yè)模式,這也是一個社會良好發(fā)展的體現。大方向不確定,擁有更多的細節(jié)也是徒然,就像一家公司,員工的工作牌設計得再漂亮,冰箱存儲再多的美食,大方向沒定下來,再多的細節(jié)也是喧賓奪主的花俏。
商業(yè)化不一定意味貶義以及冰冷,我很佩服李安,任何電影都是商業(yè)化的體現,甭管有沒有插播“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李安拍出的《少年派》就是很好的例子,以文藝的手法處理商業(yè)化的電影,他的作品很驚艷人也影響了我。所以該公眾號下半年我會有一個很小很小商業(yè)化的產品推出,它的定位是一個有溫度的產品。
我所理解“有溫度的產品”不外乎,一個不賺錢但有意思的產品。
5
至于,“你的公眾號打算今年漲多少粉?”
我沒多想,可能沒太多底氣,硬要說的話,“漲到100吧。”
100是個好數字,任何一家企業(yè)的年報表,對外界報的數值往往都是整數,沒看過一個公眾號說要漲粉到888個粉絲或9999個,這點跟商家定價賣東西還是有很大區(qū)別,企業(yè)都喜歡取整。若是能達成,來年我們可以聊聊《兩年了,一個有100名粉絲的公眾號》,雖然別人會覺得我沒有大志,100個粉絲算個屁啊,但我這種小人物,難不成還要說來個10W+的大話么,想想也并非沒可能,文章末尾附上一句,“不轉不是中國人……”
對于做微信公眾號這條路,或許我做到微信不流行這公眾號還是“一潭死水”,說不定我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個笑話,可前路有多黑,意味內心就該有多敞亮,這樣走著也不一定是為了進步,只是真的沒太多退路。
所以這條路我走得慢一點,穩(wěn)一點,有趣一點。
“我是郭栩鵬,對別人而言只是文字,就我而言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