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經常打一個比方:一個人從現(xiàn)在開始,每年存1.4萬元,并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40年后財富會增長為1億零281萬元。
第一次看到這話時,我嗤之以鼻,感覺與王健林所說的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掙它一個億的性質一樣,想要實現(xiàn),要有豐厚的財富基礎,對于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無稽之談。
但從接觸到復利后,覺得小錢袋真的能變成大金庫,而生活中的小努力也會變成大成就。
什么是復利
就是我們所說的“利滾利,驢打滾”。注意它不是投資產品,而是一種雞生蛋,蛋接著生雞的計息方式,就是把上一輪的利息加入本金,用來計算下期利息的一個過程。
復利的魔力
很久之前,我就看過這個有趣的勵志公式,其實這就是一個“時間復利”帶來的差距。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總感覺他們每天和我們做的事情差不多,唯有的區(qū)別是他們每晚會花一點時間翻看幾十頁書,或者花20分鐘去學一個新技能或是到健身房鍛煉半個小時。
我們自動忽略這些細微的努力,甚至不把這當一回事,看似就比我們努力一點點的朋友,一年后就遠遠的把我們甩到后面了,這正是復利的力量。
而從理財角度而言,復利帶給我們的收入也特別驚人。
舉個栗子,你拿10000元投資,年利率7.6%,一年后無論是單利還是復利計算,本息合計都是10760元。
但到第二年差距就出來了,如果是單利計算,本息合計11520元,但如果是按復利計算,11577元,相差了57元。20年的話,單利本息25200元,復利本息43275元,相差就不是一點大了。
那假設本金更多一點,年限再長一些,差距就更大了。
復利計算方式
復利計算的特點是:把上期末的本金和利息作為下一期的本金,在計算時每一期本金的數(shù)額是不同的。
公式是:S=P(1+i)^n(次方)
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
舉個栗子:
你將5萬塊錢投資到理財產品,年利率為7.6%,存5年,按照上面的方式計算,我們可以拿回72115.96元,其中利息22115.96元,好大一筆利息。(連續(xù)存,且利息也不能消費)
復利的三要素
本金:從上面的例子及計算公式中我們也能看到,本金是獲得復利的基本條件之一,而且復利是要把每一期的利息都要轉換成本金,不能消費。如果本金越大的話,收益自然會越高。
逛知乎的時候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會用什么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到100萬?其中就有一個玩味的答案是往余額寶存入一百個億,一天就能有100萬的利息,本金有多重要也不言而喻了。
時間:越早投資,就越容易創(chuàng)造財富,年限越長,獲利越驚人。
只要時間足夠長,一元錢也能在復利的作用下變成億萬家財。復利拼的就是時間,有人計算過,復利的持有時間越長在最后的三年或五年內,所能獲利就越驚人。
利率:利率越高,復利顯然越多,但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所以要謹慎呀。
72法則
72法則,小學生也能算懂復利。
“72法則”,就是以1%的復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它反映的是復利的結果,主要用來估算投資翻倍或減半所需的時間。
其運用的基本規(guī)則是:如果你想知道在 R%的年利率下,你的投資多長時間翻番,就用(72÷R)。
還是用年利率7.6%來計算,根據72法則計算(72/7.6),只要9.47年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
由于,通脹率和利率密切關聯(lián),所以,這個也可以用以計算某一特定資金在不同年份的實際價值。只需將公式中的利率換成通脹率即可。
假如,你現(xiàn)在30歲,每月的生活費是3000元,假設今后每年有 6%的物價上漲率,那么12年(72÷6=12 年)之后,你 42 歲時,要保持同樣品質的生活,每月就得6000元。
有沒有被復利的威力嚇到?!
反正,不管是學習還是理財,每天都積累一些準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