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在康橋,徐志摩為林徽因吟誦著那首熟悉的《再別康橋》。
再一次回到這里,懷念著他們初次到此,那個乖巧、可愛的女孩聽著風度翩翩的男生朗誦著為自己寫的詩,她是多么的開心。而今,物還是那些物,人還是那些人,不變的是志摩的浪漫,是徽因的可愛,變得只是他們愛的結晶,一個迷人的孩子,如他們一般的。
? ? ? ?故地重游似乎是他們對過往的留戀,對未來幸福的憧憬。
? ? ? ?可惜沒如果,他們并沒有再一次去到康橋,那個給了他們最快樂記憶的地方。林徽因的選擇,在我看來,是讓中國多了一位建筑學家,少了一位詩人。或許那個多情的女孩當一位詩人會更好一些吧,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的。徐志摩的一份份情書,有哪一份不讓她輾轉反側,不讓她牽腸掛肚。在新月社成立時,他們那么投入,一起排話劇,一起為泰戈爾訪華忙亂著,也許這正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對文學的熱愛,對詩的向往。
? ? ? ?在英國時,她的氣度非凡讓他著迷,他的詩情畫意讓她向往。張幼儀的存在并沒有打消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戀愛,縱使徐父再三阻撓,也沒有一丁點兒結果,徐志摩還是和張幼儀離婚。因為愛著,在林徽因回國后不久,她便輟學回來。
不幸的,在回國后,他聽說了林徽因要與梁思誠喜結連理,那是梁啟超背后的撮合。但盡管如此,他還是去了北平。
梁啟超是徐志摩的老師,他曾經對與張幼儀離婚寫信質問過,而徐志摩回給老師只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梁啟超的信是那么赤裸裸的阻撓。
封建禮教對新青年仍有殘留,左右著他們的想法,但對于徐志摩來說并沒有,他那般的敢愛敢恨,反倒是林徽因,總覺得她有點兒被束縛。猜不透女人的心思,她是對徐志摩那樣的迷惘,卻又選擇了梁思誠。
我們說徐志摩是遺憾的,但對于他來說曾經愛過就夠了。總是對他們的愛情所憤恨,沒有在一起。
難道相愛就一定要在一起嗎?愛過了,就夠了。從彼此的全世界路過,留下最美好的記憶,或許已經足夠了。愛一個人,她幸福了,自己也就幸福了,不需一定要在一起。至少曾經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