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簡直是八卦之王,寫了非常多的作家八卦。
什么托爾斯泰(還是誰?)嫖娼,巴爾扎克有病(類似癲癇),
然后我發現大部分作家都是因為需要錢,才寫作。
當年看古龍采訪,說古龍總是欠債了才寫武俠小說,感嘆他太另類,結果名作家都差不多。
大概也是將自己逼到極限,潛意識的能力才會瘋狂發揮?
摘錄了一些我認為對寫作有幫助的語句,有一些還是很有啟發的。
在書中毛姆強調多次,小說只是消遣,不承擔教化責任。
大概是吧。
【書籍摘錄】
◆ 前言 世上最好的十部小說(毛姆心中的……)
>> 最后選的世界十大好小說書目如下:《湯姆·瓊斯》《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高老頭》《大衛·科波菲爾》《呼嘯山莊》《包法利夫人》《白鯨》《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
>>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巴爾扎克《貝蒂表妹》、司湯達《帕爾馬修道院》、簡·奧斯汀《勸導》、勞倫斯·斯特恩《項狄傳》、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名利場》、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亨利·詹姆斯《使節》、勒薩日《吉爾·布拉斯》。
◆ 列夫·托爾斯泰及其《戰爭與和平》
>> 安德烈公爵是英勇、浪漫的人,以自己的種族和階級為榮,心靈高貴,卻高傲、專橫、不寬容又不理性。
>> 他生性仁慈、脾氣溫和、慷慨、謙遜、斯文又自我犧牲;但卻很軟弱、優柔寡斷、很容易上當受騙,叫人忍不住對他感到不耐煩。
>> 大團圓的結局叫人感到悲哀。我想托爾斯泰這樣寫并不是辛酸憤懣,而是他知道大家的結局都是如此,他只好實話實說。
>> 每一位創作家的作品多多少少是他基于某一原因壓抑下來的某種本能、欲望、白日夢——隨你怎么稱呼它——的一種升華,他以文學方式表達之后,以實際行動發泄的驅動力就解除了。但這不是完全的滿足。他仍有不足感。文人會頌揚行動派人士,對其不自覺羨慕崇拜,其道理正在這里。
◆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及其《高老頭》
>> 人不但活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他們在自己的生活里扮演主角,但在別人的生活里偶爾很重要,也可能只是跑龍套而已。你到理發師那里去理發,對你不代表什么,但很可能是理發師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
◆ 簡·奧斯汀及其《傲慢與偏見》
>> 最近幾年好幾套知名作家書信集出版,我閱讀的時候偶爾會懷疑那些作家早就覺得自己的信有一天可能會印刷出書。我多次有個印象:這些信說不定已在文學期刊的專欄發表過。
為了不惹火新近亡故作家的忠誠書迷,我不提他們的名字,不過狄更斯已去世很久了,說說我們對他的看法大概不會冒犯誰吧。
每次他出門旅行,總會寫長信給朋友,動人地描述他所看到的風景,傳記家說得很公道,那些信一字不改就可以刊登。當時的人比較有耐心,但我們還是會覺得,收到一個朋友的來信,你想知道他可曾遇到什么有趣的人,參加過什么聚會,他能不能買到你托他帶回來的書籍、領帶或手帕,他卻以文字向你描繪山川和紀念建筑,讀了一定很失望吧。
◆ 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呼嘯山莊》
>> 額頭又大又高,看來很聰明,幾乎占掉整張臉的一半;眼睛細小如雪貂,深深凹下去,眼鏡從不取下來,鼻子突出,但下半截輪廓不明顯。他經常低垂著眼瞼,除了隔很久飛快瞄一眼,很少抬頭望。身體又小又瘦,初看非常不吸引人。
◆ 居斯塔夫·福樓拜及其《包法利夫人》
>> 小說的對話不可能照真實人生一模一樣復制,而必須摘要出來,只寫出主要的重點,且寫得清晰簡潔,而清晰簡明正是真實人生所欠缺的。
還有,事實也必須換個面貌,以便符合作者的計劃,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不相干的事情必須省略;重復的地方要避免——天知道,事實上,生命中可充滿了重復啊。真實人生中相隔一段時間發生的非關聯性事件,在小說中往往必須安排得很緊湊。
>> 要描寫一段煩人的時間卻不叫讀者厭煩是相當困難的,但你讀這段冗長的內容,卻興味盎然。我好奇地想知道作者是怎么辦到的,所以又讀了一遍。
我發現福樓拜敘述了一連串非常瑣碎平庸的事情,每一件都是新鮮的,沒有一件重復;因為你一直在讀新鮮的東西,所以你不會感到厭煩;但是每一件小事都很平庸、很不刺激,你對愛瑪的厭煩就有了生動甚至犀利的感受。
>> 他顯然甘于再三處理青年時代執著的題材:仿佛要等他以明確的形式把它寫下來,才能把自己的靈魂從重壓下解放出來。
◆ 后記
>> 這些書有其共同點:故事都十分吸引人。你想知道事情的結果如何;你之所以想知道,是因為你對作者創造的人物很感興趣。而你之所以對他們感興趣,是因為你把他們當真人,盡管他們跟你恰好認識的人不相像,你就是接受他們這樣的面貌,連密考伯先生你都接受,只因他們的創造者將他們描繪得栩栩如生,并賦予他們獨特的個性。
>> 作家們處理的題材是人類歷來感興趣的題材:上帝、愛與恨、死亡、金錢、野心、羨慕、驕傲、善與惡。簡言之,他們處理我們大家都有的激情、本能和欲望。他們嘗試著誠實地道出真相,但他們是透過自己非凡人格的失真鏡片來看真相的。
>> 一定有什么東西跟創作本能結合在一起,使作家寫出了有價值的作品。那究竟是什么呢?好吧,我猜是個性。他就是具有某種癖性,才會以他自己獨有的方式看待一切。他的個性可能討人喜歡,可能不討人喜歡,無所謂。他看東西的眼光若被一般輿論認為不公正、不確定,那也無所謂。唯一重要的是,他該以自己的眼光來看,他的眼光該讓他見識自己特有的世界。
>> 他們的感受能力很強,甚至很激烈;他們有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設身處地替自己創造的人物著想并與他們同喜同悲的能力;最后,他們有才能賦予自己所見所感所想象的東西具體的實質和形貌。他們觀察、感受和想象事物的能力非凡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