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吃貨癥侯群一直很明顯。我在博客這樣介紹自己
2002年來到天涯海角的愛爾蘭,成為遠在歐洲天涯海角洋插隊知青的一員。2015年隨丈夫輾轉遷移歐洲大陸中心。我的信念是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會發掘出這里獨一無二的美食。對,我是一個用胃思考的洋插隊女知青。
走到哪兒,吃到哪兒,夠吃貨嗎?
關于用胃思考,相信所有吃貨朋友都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餓了,請不要指望我會分神去關注其他事情,現在我的胃就是我人生的主宰。
我家胖子也沒花多久就掌握了這個規律,我脾氣暴躁的時候,他會關心地問我,是不是餓了?孺子可教也,我馬上陰轉多云了。如果他想鼓勵我去做什么事情,他也會事先想好獎勵,肯定是去某某飯店吃xx.他也知道這樣最奏效。
吃貨的堅持之一,有好吃的,必照相
進入我的朋友圈,最多的就是關于吃。有收藏的食譜,美食集錦。自己做飯成功的成果展示。在各個地方發現的新飯店,新菜式,我也要分享。有好的東西,要分享,有好吃的,就更要分享!記得網絡上有一個搞笑帖,一張照片,一群人在圍著餐桌比薩餅,都在用手機拍照。照片的名字叫,奇怪的餐前儀式。這說的不就是我嗎?是的,我在吃飯之前要用照片記錄我的美食,就和基督徒在吃飯前需要禱告一樣虔誠。
吃貨的堅持之二,不管多忙,微波爐加熱食品,都不用塑料盒
以前在都柏林在一家大公司作辦公室打工的時候,最享受的部分就是午餐時間,因為公司里的中國人隊伍很壯大。里邊有好幾個烹飪高手,讓我這個喜愛家常菜的吃貨可以大飽口福。菲姐的獨創蘇菲湯,和紅燒肉燒木耳,老郭的東北家鄉菜,都讓我至今念念不忘。我也會不時把自己的手藝拿來和大家分享,在飯店吃到什么好吃的,或者最近特別想吃的東西,外邊買不到了,有了靈感,我就會上網找菜譜去做,然后拿到公司去和大家分享,這份滿足吃貨都懂。公司午餐時間只有半小時,微波爐少,熱飯的人多,每天午飯都要和時間打仗。可不管多忙,即使我因為需要去取瓷盤,然后把飯盒的飯裝到盤子里,再加熱,需要重新排隊浪費再多的時間,我都堅持不用塑料飯盒加熱。積少成多,每天少吃一點微波塑料產生的毒素,就多一點健康。
吃貨的堅持之三,我的朋友,全是吃貨
和楊最開始認識是在一個朋友家吃飯的時候,互相留了電話號碼,后來就沒有聯系了。在街頭偶遇了兩次之后,我們決定這么有緣分,一起吃頓飯吧。楊是個很開朗的人,她給我講了她在國內的時候,三伏天特別想吃沙鍋粉,吃著吃著,覺得有些頭暈,不好,要中暑!她說 :“這時遲,那時快,我果斷地干了一杯冰鎮水蜜桃,立竿見影,不暈了!” 在我聽她這個段子的時候,和這種吃貨精神一下就產生了共鳴,那一秒鐘我就知道我注定會和她成為朋友了。
和瑾相識是在做一起做翻譯的時候。我們成為朋友卻是在那以后開始一起每天去飯店。因為喜歡在工作單位近處的一家飯店,我和她每天都去吃,還帶一起工作的律師警察去吃,弘揚中國文化嘛。記得有一次我們晚上特別想吃火鍋,住得又離市中心的飯店太遠。我們毅然地給飯店老板打了電話,打車來到飯店,在他們關門之前,把火鍋打包回家,繼續涮!這段故事,已經成為我們多年的笑料。
吃貨的堅持之四,絕不放過野菜
對于新鮮的蔬菜水果,由衷熱愛。很是想念小的時候那些應季蔬菜水果的新鮮味道。秋天脆脆的青棗,國外沒有,去年特意趕著青棗成熟的秋季,吃了個夠。明年的計劃,是要在春天回去吃到十幾年沒有吃到的東北毛櫻桃。
做為一個吃貨,我當然不會放棄身邊的野生資源。現在所在的盧森堡,有很多樹林,春天來了,出去踏青,總會去尋找一些能夠上餐桌有營的美食。蒲公英又叫婆婆丁,我已經摘來,做了兩頓素餡餃子,婆婆丁豆腐和婆婆丁雞蛋。我的胃事后表示很贊。可惜在身邊沒有發現野韭菜,我的最愛。最近去德國,特意摘了一大袋子野韭菜。兩個小時的車程,滿載著一車的韭菜味,心滿意足的回家了。野韭菜在這個季節已經開花。野韭菜的葉子,包韭菜盒子,和餃子,絕佳。把白色的花,分開,用鹽醃三天,吃面條或者粥的時候,放進去一勺,十分美味。最喜歡的還是韭菜花下面的韭苔,嫩嫩的,脆脆的,用來炒雞蛋或者培根,感覺就像來到吃貨天堂。
吃貨的堅持之五,用胃思考,傾聽自己身體的需要
一位要好的中醫朋友跟我說,所有的營養都在你的食物里,是你健康的來源。我對此深信不疑。
好朋友玲有好幾次深有感觸的說,你真的是想要吃什么,就一定要吃到為止。是呀,我的胃告訴我的事情,我當然要不遺余力的去照辦。
我們用大腦思考的時候,大腦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書籍會對豐富你的靈魂有幫助,我們就去汲取那些養分,為自己的心靈注射雞湯。可是做為吃貨,我也知道這樣一條原則,在我們用胃思考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你你現在需要什么食物,傾聽自己身體的需要是吃貨的本能,我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身體需要什么食物,從而獲取需要的營養,是很重要的強身健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