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出版的《股市心理學》是李笑來老師推薦的一本值得讀10遍的書。該書闡述了股民是怎樣受到各種心理作用的影響,并總結出與之對應的理性生存法則。本文將綜述該書的前半部分,即股民受哪些心理因素的影響。該書的后半部分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
1、貪婪、恐懼
貪婪是人的本性,會使人們期待盈利的心理無限膨脹。牛市中的貪婪往往使人們失去最佳獲利機會。一方面,貪婪的股民在股價上漲時,一心追求更高利潤,遲遲不肯在高位賣出自己的股票。另一方面貪婪的股民在下跌時,一心想著股票會繼續下跌,遲遲不肯買進,結果往往失去最優的投資機會。
有貪婪傾向的表現是:不斷提高自己的投資報酬率;原先覺得風險高的投資現在看來能穩操勝券;不再分散投資,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堅信這次肯定不同。
如何克服貪婪?嚴格執行制定好的理性投資計劃,到了止損點或止盈點,該出手時就出手。
與貪婪對應的是恐懼。熊市中的恐懼心理也是投資的大忌。股民常常因恐懼不敢在低位買進,害怕股價繼續下跌被套牢。也因恐懼不敢買進正在上漲的股票,害怕自己一買到手就下跌。有恐懼心理的股民,由于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該買進時不買進,該晚點賣出時過早賣出,自然也就一次次喪失了獲利的有效時機。
消除恐懼心理的方法是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2、感染效應
感染效應是一種大眾激動方式,一種令人亢奮不已的大眾投入狀態,也是一種狂熱而無理性的行為方式。當感染效應發生時,股民的情緒與行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支配,而放棄原有的考慮、打算,直到放棄自己心中的行為規范、價值觀等。而且這種情緒反應會在股民中相互感染、互為反饋,從一個股民傳給另一股民,直至越演越烈。這種傳染會吸引并感染很多人,而他們中有許多人本來是超然的和無動于衷的觀眾和旁觀者。
股市上之所以會出現群體感染的行為,是因為在股市上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人們對股票公司投資前景的展望,而是股民對股票在下一期出售時能賣出高價的短期考慮。在這種情況下,股民的行為常受投機幻覺的支配。雖然這種幻覺遲早會破滅,但是股民往往容易被這種美好的幻覺支配。似乎覺得如果不利用這一幻覺就是愚蠢的。于是他們便在股市中上演了一幕幕從暴富到破產的悲喜劇。典型的感染效應案例就是發生在荷蘭的“瘋狂郁金香”事件。
如何使自己不受狂熱感染效應的影響?股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并堅持自己的投資態度,而不應該盲目跟隨投資狂潮。此外,股民還要對任何熱門股票保持冷靜態度,進行大交易之前要有耐心,花時間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實地考察和分析工作。
3、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個人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現象。按照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人的意識深處有一種屈從本能或親和動機。在股市群體的一致性壓力下,個體會不由自主改變或動搖原有的想法和行為。
從眾心理是股票市場上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有些股民看到別人買進或拋出同一種股票時,自己往往就失去理性思考與分析,盲目地與別人采取同樣的操作。特別是受到大戶投資者行為的影響,看到別人紛紛買進或賣出股票時,唯恐落后而無利可圖。很多股民在進入股市后,太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人的三言兩語或是其他股民的不同做法都會使他們改變初衷。原本打算拋出的也不敢拋了,原本打算買進的股票也換成另外一種。原本在買賣股票之前經過縝密的思考制定好的計劃,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會改變主意,不能按計劃實施自己的方案。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會不由自主跟著大部分人走。因為不這樣做,你會感到痛苦。這種心理源于一種群體對個體的無形壓力,迫使個體違心地產生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為。作為社會、群體中一員,誰都不愿意被孤立,誰都希望有種歸屬感。
一些機構常常利用股民的從眾心理,或散步傳聞,或放出信息,或搶先拋出,或提前購進,從而賺錢牟利,讓股民上當。
如何擺脫從眾心理?股民在做出投資決策前,要對股票從基本面到技術面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避免跟風操作,要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控制自己情緒,面對各種起落。
4、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在對過去的知識進行判斷時存在智力自負現象,這種現象會影響對目前知識的評價和對未來行為的預測。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人是能夠做到規避風險的,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未來事件往往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和樂觀,而且通常對自己有非常積極的自我評價。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前途、運氣等會比別人好,總是將過去的成果歸功于自己,而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有些股民通常將投資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賺了錢就歸功于自己判斷準確無誤。而將投資失敗、深度套牢歸咎外部不利因素。
過度自信的股民會錯誤判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水平。過度自信的股民對某些與股價變化更為相關的信息反應不足。過度自信會扭曲人們的信念和判斷。過度自信的人總是認為壞事情不太會發生在他們所選擇的股票上。
在股票市場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了解任何事情,實際上,對于任何股票商品,沒有人能夠徹底了解。為了避免盲目自信,股民投資股票時,應當立足長遠,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情緒變化,定期進行反省。并利用市場客觀指標的變化適時調整心態,避免因過度自信而扭曲了自己的決策,導致股票投資失敗。
5、錨定心理
錨定心理是指人們判斷任何一件未知事物時,都希望找到一件已知事物作參考。這個參考物就像一只
“錨”一樣?!板^定”一旦確定,整個評價體系就定了。這是一種以參照物為基礎的心理活動。當你進入市場,覺得自己是在獨立思考,其實,你多半是為某個任意的、不相干的數字或現象所影響。這個數字或現象就是所謂的“錨”。
錨定心理在股市中非常明顯,而且你可以感覺到有人在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現象。股市下跌,有經濟學家出來說,股市要跌到1800點才能停住。這個數字是從哪來算出來的,卻沒有人去追究,但分析家和交易員就有了一個爭議的中心和交易的參照。而大部分股民會自然而然在心理上受到這種論斷的影響。
如何破解錨定心理?改善自己的投資環境,提高自己從報紙、雜志、傳真、電視等方面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鑒別能力,并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他們。不要對股評家迷信和盲從,一定要有自己獨立思考和認真細致的分析。
6、布里丹毛驢效應
法國教授布里丹曾經養了一頭小毛驢,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它。有一次,送草的農民出于對教授的感激,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毛驢旁邊。這下,毛驢站在兩堆數量、顏色和質量完全一樣,且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間犯難了。它左看看,左瞅瞅,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那一堆好??蓱z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猶猶豫豫、來來回回,最后在無所適從中活活餓死。后來,人們把在決策過程中類似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股民中的“布里丹毛驢效應”并不鮮見。有的股民經過精心分析、仔細研究后選中了個股,卻再三咨詢別人或反復查找個股資料,由于所得到的信息常常不同,因而猶豫不敢買進。就像那頭餓死的毛驢一樣,很多股民常常在抉擇之前反復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一會想買這種股票,一會又想那種股票。每次做決定都是疑慮重重。股票市場變幻莫測,機會稍縱即逝,我們要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否則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如何解決?要有果斷的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客觀認識風險和收益的關系,在做好充分的準備、保持理性思維的前提下,戰勝猶豫的心理,勇于參與投資,獲取穩健的收益。
小結
以上是《股市心理學》書中所述主要心理現象。100多年,這些現象仍然在“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并沒有因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理性。不僅如此,專門研究人的各種非理性行為的行為金融學更是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和大眾的認同和理解。更有甚者,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授予了研究非理性行為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理查德·賽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