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向往一座城。
人已不在,空有滿心凄涼。
這本書,用了我半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的讀完了。以前從未讀過游記這樣的書籍,在書庫里隨意翻著,就是這樣一本書映入眼簾。都說會因為一個人戀上一座城,而我可笑的因為一個人,向往整個省份。它與蘭州同在甘肅,讀來也有幾分親切感。
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武威、張掖、酒泉的命名都有含義,獨敦煌用原名。敦煌,這個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但都少不了"盛""大"之意,東漢應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苯o人以氣勢逼人之感。
這是一個充滿了年代感的地方,歷史的沉重,讓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開始了閱讀。
敦煌莫高窟,以它精美的壁畫和塑像揚名世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佛教藝術地。它就靜靜地坐落在鳴沙山的崖壁上,見證著上千年的歷史。
它的壁畫多么精美,年代多么久遠,想必已不用說,用再華麗的辭藻也形容不出,只有切實地去看一看,才能感受到它令人震撼的恢宏盛大吧。
一個地方,因為它的歷史而揚名,如果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一看,那必定是索然無味的。它靜靜地佇立在你面前,帶著上千年的故事,那會是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所以,我想說的是,它背后令人痛惜的故事。
1924年,美國來的一個考察團到達敦煌,團長為華爾納,他在疏松的墻面上涂上了某種藥水,將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整整齊齊的剝離,就這樣,他擄走了二十六幅壁畫和幾尊經過挑選的塑像。據說他原本計劃大批的剝離壁畫,但是遭到從二十公里外敦煌城,聞訊趕來的居民的反對,因此只好作罷。也有因涂了藥水來不及剝離的畫幸存下來,但畫面卻變了顏色。
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稱藏經洞,它是第16窟的"耳房",由一個叫王圓箓的道士發現,他住在16窟,據說在吸食鴉片的時候,不知道將火種香放在哪里,于是在墻壁上挖了一條縫,沒想到這條裂縫卻通到墻壁深處,這就奇了怪了,于是他挖開了墻壁,令人驚奇的是,墻壁后面出現了一個小洞穴,從地板到天井的空間里,摞滿了古書集。
可是不學無術的王道士,不曉得這些書籍的珍貴。但是他還是報告了當地官府,說發現一個耳洞,里面裝滿了"破爛",還附上了"破爛"的樣本。可惜官府也沒把它當回事,下令封鎖了洞窟,讓王道士看守,便不再過問。
藏經洞的發現,讓封存千年的古典書籍得以重現,也為敦煌帶來了不幸,在敦煌附近發現大批古文獻的傳言,招致了外國探險者的到來,先有斯坦因,后有伯希和。
在新疆地區進行地質考察的奧勃魯切夫用日用品和王道士交換,換取了兩包寫本。
1907年,斯坦因來到敦煌,對王道士連哄帶騙,用區區四塊馬蹄銀,換走了大批文物,古文獻,古美術品,裝了滿滿29大箱,運往倫敦。如果這些文物以件計算的話,恐怕有上萬件。之后他將這些文物獻給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
這讓人唏噓不已,痛恨王道士的愚昧無知,和官府的不作為,讓大批珍貴的古文獻流往海外。
在斯坦因離開的第二年,一位更可怕的人物來到了莫高窟。他就是法國人伯希和,斯坦因不懂漢語,而伯希和是專門研究中國古典的學者,他在藏經洞中逐一翻閱,挑選精品,從王道士手中"買走了"大約五千件文物。這些精品現大部分藏于巴黎的法國國立圖書館。
伯希和回國之前,在北京等地公開了一部分敦煌文書,給中國學界造成了很大沖擊。清政府十分恐慌,責令駐蘭州的陜甘總督保護文物,1910年經過調查,將剩余的八千六百余件文物運往北京。
然而王道士卻不是省油的燈,他瞞天過海將一部分文書偷偷轉移,兩年后,他將這些寫本"賣"給了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的大谷探險隊,現收藏與日本龍谷大學。
而所有的殘剩文物中,又有許多文物在運往北京的路上,被政府高官竊取。因此運到北京之后,精品已所剩無幾。
1919年,中國政府向敦煌派出調查隊,將莫高窟仔細搜尋一遍,據說所得文物打成九十四個捆包,運到蘭州。
敦煌文書的探尋之路,在此也告一段落。
而這篇文章也要結束了,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對他,對這座城的感情,我知道即使是敦煌離蘭州還是相聚很遠,他也不會懂得我心中莫名的熟悉感。仔細想想,我的太多開始都始于他,第一次錄電臺是為他,第一次寫文章也是為他,看這本書,也始于他。有太多的話,想說卻不能說,就讓我慢慢寫下去。
下面是我的電臺
如果你喜歡,歡迎收聽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