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時候,不管怎么努力,每次物理考試我都只能考80多分,不管大家的平均分是70還是90+,我都是80多分,盡管物理老師是我挺喜歡的一個老師。
又一次的80分出頭之后,老師看著我說:如果讓我失望的次數多了,我也就不會再對你抱有期望了。
那一幕我一直記著,也似乎從那以后,好像特別擔心別人會對我失望,生怕辜負了別人的期望。
從此大約可以算是,活在別人的期望里,替別人活著。
越長大越冷清,越發的想要保持自我,卻不知道,是真的想要維持自己的那份所謂的自我隨性,還是只是怕別人對我有了期待、讓我感覺負重。
周周有一次說,她跟大雄討論過,覺得我參加小灶,就是來玩票的:我行我素,每天寫自己想寫的,說自己想說的,任性至極,根本沒發揮實力——可是,怎么樣才叫發揮實力呢?也許,我的實力也不過如此而已呢?
昨天看了Sven采訪貝大魚的采訪稿,大魚剛開始的時候,文章閱讀點贊數也極少,但是她很快調整,下功夫去研究,研究寫作技能、研究讀者心態、研究怎樣與讀者互動保持粘性,很快,平均寫3個字就有了一個粉絲,目前大魚的粉絲數已經過兩萬了。
Sven有問過我:你的閱讀數和點贊數都很低的時候,你是怎樣克服沮喪心理繼續日更的?我說:因為我沒在乎過。
是的,我沒在乎過,所以我只是在做一件事,而不是做好一件事,更不是將這件事做到極致——就只是,在做而已。
如果說成功人士都是偏執狂,我大概永遠都不會成功了吧。
最近一直有兩個詞在腦子里縈繞:取舍,目標。
這可以說是同一回事:我的目標是什么?圍繞著目標我應該怎樣取舍?當前者不明時,后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這才是我一直迷茫的原因。
就像我最近需要做的事情一樣,因為目標不明,所以每一項都想做,卻每一項都沒有認真地、用心地去做。
學英語:是因為想要在出國旅行的時候可以自由交流,想要享受原版書籍的閱讀樂趣,但這些都不是迫在眉睫必須要完成的;
內容組考核:是因為多少想證明自己的寫作實力到底如何,也想看看傳說中的內容組長什么樣子的,卻不是一門心思想要利用寫作來謀生、當作家出書;
晨讀感悟:是因為承諾了自己要寫到年底,保持每天都多少寫一點東西的狀態。我喜歡寫東西,更多的確是日記一般,寫給自己看,自娛自樂純自嗨;
搞事情做運營:這是我喜歡做的、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的,所以想嘗試。
本職工作:這是我生活的保障,卻因為不想再進一步讓自己壓力太大而很有些懈怠,加之不能兼顧家庭的距離,讓我去意漸起。
如果只看以上這些,現在我最該做的,是應該好好重新找份工作才對——畢竟,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現階段都還需要建立在我可以養得活自己的基礎上。
可是心里還在憧憬世界,很想出去走走,看看線上的這些朋友;很想嘗試所有沒有做過、卻感興趣的事情,做了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
心思一會兒飄忽在現在的焦慮上,一會飄忽在迷茫的未來上,偏偏就是不在當下。看起來,我實在是應該寫篇大大的“當下”貼在所有視線范圍所及的墻上才是。
今天凌晨接到了內容組的通知,昨天提交的稿子被斃了。那一刻不知道是什么感覺,猶豫很久回復了一個:好的,謝謝。
昨晚看書忘了時間,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將近兩點,所以大腦其實到現在都還有點懵。半天時間什么事情都沒干,就只是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該如何取舍?
貓群的新玩法確實已經出來了:再多100天,再多一項考核,新的剽悍江湖營。
昨晚很多人都很high,憧憬著經過挑戰再聚剽悍的美好,也有人討論著新的考核的壓力,不斷猜測細則會是怎樣的。我則又開始了面臨事情壓力重重的狀態——目標不明的人,遇到新的挑戰的時候往往就會如此,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不知道該怎么取舍。
內容組是我好奇的,但是考核是一個很大的心理負擔。關于寫作,我對自己其實并不自信。掃地的才氣讓我驚艷,妖妖的情感讓我佩服,房子的大氣讓我膜拜,周周的搞笑和溫婉轉換自如。那么我的亮點呢?其實幾次想要放棄,可是老師的關切、偶爾得知其他人的關注,總讓我覺得,沒有嘗試就放棄,好像很對不起他們——又一次的活在了別人的眼光中。
如果做一件事的壓力遠遠超過了動力,是不是就已經本末倒置了?
心里時刻掛著一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以至于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覺得很有負罪感,這樣被別人期待著前行的感覺,真的很不好。
所以其實,不管后續的結果如何,此刻,我應該是已經做出決定了吧。
人生當有取舍,興趣也許不是第一驅動力,但若是連興趣都沒有了,那恐怕就真的不好玩了啊。
會玩的人,才更能享受生活啊,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