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例
讀了這么多的書,一個很成問題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書里的知識點都能用起來?!
像大家一樣,我也看過很多的書,看了就忘了,盡管有一些書自己確定他是好書,當時也花了不少時間做讀書筆記,但就是隨著時光流逝,總是慢慢遺忘。比如面前這本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12年就讀了,還做了長達十七頁的筆記,結果這些年來只是記得哪七個“習慣”,嚴謹一點來講,是七個名詞——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很多的具體內容是啥,忘光了!以前也不曉得到底是什么回事?
這次發現問題可能是自己沒有一個統一的框架來理解各種不同書籍的內容和精華。你想呀,各種各樣的書,有各自的框架,說的又是不同的事情,介入的層面各有不同,如何每一本書都以作者的框架來理解,那么,我們只是被諸位作者牽著鼻子走,學的越多,理解的負擔越重;理解的負擔越重,就可能丟失了最重要的踐行這個事情——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久而久之,可能就落得過僅僅讀過這本書的境地。這個絕對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辦?下面,就具體談談我是如何重新解讀——按個人知識管理新框架——這七個習慣的。
七個習慣具體是什么?
1.積極主動——即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習慣一積極主動告訴你:你是創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這個習慣的基礎是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即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以及自我意識;
2.以終為始——所有的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習慣二以終為始是關于第一次的創造或者智力上的創造的習慣,其原則基礎是想象力和良知這兩大天賦;
3.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目標、愿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習慣三要事第一是關于第二次的創造或者體力上的創造的習慣,是對前面兩個習慣的實施、執行和自然表現。
4.雙贏思維——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富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敵對式競爭;
5.知彼解己——當我們舍棄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系;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人際關系的一個最重要原則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是關鍵。大部分人在聆聽時并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他們不斷地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移情聆聽的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上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
6.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
7.不斷更新——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層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中不斷更新自己。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存量總會有消耗殆盡的一天,源頭活水方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對該書的四個解讀
同樣一本書,不同的解讀深度,就形成了不同的認知差別。發現這本書調用了哪些臨界知識,最有利于深化自己的理解。
1.萬法歸宗,萬變不離其宗,我們都要從底層規律理解事物的本質。這本書的前言里,斯蒂芬指出,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標,戰勝最艱巨的挑戰,你必須發掘并應用一些原則或自然法則。人類效能都需要原則作指引,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和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法則一樣,都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視的自然法則。原則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只有“燈塔”式指引人類成長和幸福的原則才是“客觀的事實”,是地域本身。這一法則已經滲透到歷史上所有的文明社會中,并成為家庭和機構繁榮持久的基礎。如果我們把原則內化為習慣,就能夠用不同的實踐方法應對任何局面。
——這個認識與所謂臨界知識的定義異曲同工,都認同從底層規律的構建上,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真理、規律就在哪里,并不用發明,只需要發現并踐行之。
2.黃金思維圈,首先問why。斯蒂芬還說到,心靈的平和寧靜取決于人們是否明白什么事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輕重緩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點,客觀地面對現實。
——這就是黃金思維圈的應用,干什么事情,要從why這個層面弄通弄懂。
3. 綠燈思維。斯蒂芬提到,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要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對自己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綁定。要積極地考慮新觀點有價值的地方。
4. 以慢為快。這個我覺得與斯蒂芬提到的“以終為始”本質上是一樣的。以終為始要求你考慮著手干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要有這樣的一個心理預期,否則還不如不干。
——以慢為快,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反倒是,快速學習的前提是要能夠做到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