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在世界版圖內持續落后,在我看來,這與我們在哲學和方法論領域的落后有著本質上的關系。哲學在西方國家有多么重要,很多人隔著國門很難有切身的體會。
我有一次震撼靈魂的記憶:一天我在巴黎的街頭閑逛,在報刊亭看到一本非常流行的雜志就叫《哲學》,我們怎么都不會想到,哲學這種看起來深奧又沒有什么用的東西竟會在市井之中的報刊亭里棲身,而且像娛樂小報那么暢銷。
后來我才知道哲學是法國國民的基本素養。我看過法國的高考題,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我是學了多年的哲學的,法國高考題里面涉及的哲學方面的題目,很多時候連我都需要思考半天,才能弄明白題目的真正意思,在法國卻是衡量普通高中生的標準測試題。
這些親身經歷與銘記于心的記憶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刺激,也讓我愈加深刻地認識到:
在我們周遭的世界里,對哲學的漠視或者認知無能,對我們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創造力、想象力的培養也許就是致命的戕害。
在法國的時候,我曾經特意去拜訪過華為在巴黎的美學研究所。那是在臨近埃菲爾鐵塔的寸土寸金的昂貴地段,華為在那里租了一個辦公場所,供養著一大幫看著并不直接創造價值的所謂“閑人”:他們不搞軟件,也不搞硬件,而是在做美學研究。
這是要干什么?一開始,我也不是很明白華為的意圖。然而當華為P10手機發布時,我看到那絢麗的8種色彩才恍然大悟:
基于美的感知力在頂級競爭中具有核武器般的殺傷力!
色彩是對美的感知力最重要的一環。因為看一個東西,顏色是我們最先注意到的,也是最后忘掉的。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感知系統實際上是一個敏感度很高的色差感知系統,這是一種高度哲學的認知系統。
比如說,紅的顏色孩子至少能識別10種色差,但我們成年人的色差敏感度就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衰減。
因為成年人需要用標簽化和快捷方式過濾掉很多無效信息,才能讓他們在一個復雜的世界里遵循某種邏輯來思考、認知以及做決策。孩子在最初認知世界的時候,并不這么復雜,而是一種高度哲學的認知方式。
1、哲學關系到孩子如何建立對世界的基本感知能力
丹尼爾·平克說過,未來人類的六大競爭力是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這其中有一半可以歸屬于感知能力,越是智能的時代,越是需要這種類似于孩子的天然感知力。
在未來,我們人類自身或者制造產品的競爭力實際上就是人對世界的感知敏感度和體驗能力。
《未來簡史》里面也表達了在未來“知識=體驗*敏感度”的觀點,這些能力全都不是傳統教育可以給我們提供的,恰恰是一些傳統和基礎哲學可以給孩子們提供的,這種傳統和基礎哲學就是孩子們的思考方式,他們身上那種對世界本身的感知能力。
在行為學領域有個概念叫做認知抑制,就是說成年人已經習慣了用套路來認知世界,這種套路的能力就是抑制多元敏感認知的,而孩子們還沒有學會使用認知抑制機制,也就是沒有學會套路和快捷方式。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在認知上,會形成各種套路抑制多元敏感認知,會過濾掉一些“沒有用”的信息,但實際上很多信息是有價值的,但是世故的成年人已經形成了很多套路去過濾掉這些信息了。
所以,我們無法去在隱秘信息之間建立神奇的連接,所以我們的感知和創造力就會大大下降。
很多家長需要在孩子適齡的時點跟孩子一起去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幫孩子搭建一個認知系統,讓他們可以保持敏感度,同時又不要太敏感,保持創造力和信息高效過濾的關鍵機制。
2、哲學會讓孩子具有豐富且適度的感受力
大家熟悉的《小王子》也在強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力:
孩子跟父親說他看了一個很美麗的房子,玫瑰色的磚墻上面有紅色的屋頂上面有白色的鴿子,然而父親卻沒有感覺。孩子知道什么情況下成年人才會對這座房子感興趣,于是他對父親說,那房子值十萬法郎,他父親立刻表達了對房子的興趣。這就是成人和兒童在認知世界時的本質區別。
哲學家羅素曾經談起,當他看到一個孩子簡簡單單地拿著一片草葉,漫無目的地慢慢端詳半天,他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感。
他說我們成年人是從來不會這么看的,這種感知幸福的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遞減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保留這種易逝的感知能力,所以不要覺得孩子提的問題很奇怪、很幼稚,因為其實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天然感知力的表現。
普通成年人的世界是一個被套路抽象過的脫水的、干癟的世界。我們有時候認為成年人的世界好像越來越豐富,實際上是一個越來越干癟、逐漸脫水、幸福感越來越鈍的世界。
3、哲學將提升孩子在未來感知幸福的能力
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人,詩意的棲居”。這里的所謂詩意,本質上不是在一個特別寧靜的地方蓋一個房子,住在那里安享年華。
真正的詩意,實際上就是那種對世界的敏感性和對不確定性的擁抱程度,其實就是一種創造力。
這個創造跟我們普通人說的創造也不一樣,他說的創造,是你以一種合適的狀態,來面對你的周遭的世界,這個世界會向你綻放出一種詩意來。
所以哲學對于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來說,就是給我們的心找一個適度安住的地方,周圍的世界就會為你綻放出一種你平時感受不到的詩意的狀態。這也是哲學對于一個人,最有意義的地方。
4、哲學讓孩子處在自由的狀態,蓬勃地發展非凡的創造力。
孩子的世界天然地處在一個高度哲學的框架內,得天獨厚地感受著詩意的狀態。他們自己并不知道,沒有“自覺”。成年人面對孩子時,卻要不斷地面臨這種來自哲學層面的互動。
因此,如果家長不能和孩子在這個領域里建立一些共同認知,就無法幫助孩子繞過很多思考和困惑,也就無法幫助孩子從小樹立一個認知世界的基本哲學框架。
“給孩子的哲學繪本”給我們提供了親子哲學對話的機會。六本書里面一個個巧妙靈動的故事,貼合孩子的哲學天性,讓人自然聯想起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和思考。比如說:
孩子會提問:天暖的時候雪人融化了,他就不存在了嗎?眼睛看見的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嗎?
孩子會觀察:有人是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可有些近在眼前的東西怎么也看不見呢?
孩子會幻想:人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那么花一個小時能去商店買到東西嗎?
這些問題蘊含著存在、思維、現象等基本的哲學命題,它將一步步強化孩子與生俱來的感知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思辨力、鍛煉孩子講故事的能力……這一切能力都指向未來智能社會的競爭力。
它也將給成人帶來啟發,珍惜孩子每一次提問和表達機會,抓住與孩子進行哲學對話的機會,也是成人重新學習像孩子一樣感受世界、治愈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