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1)
有次去游玩,來到一依山而建的古鎮。
古鎮特色自然是其散發著厚重滄桑感的古樸建筑,還有就是孕育在其中的歷史文化。
另有一景觀,是那從山上到山下遍布的、曲曲折折的小路。
閑暇時,走在這些古鎮小路上,欣賞沿路的特色建筑和風土人情,著實是件愜意之事。
面對這些古鎮小路,我卻有個疑問:這些曲折的道路是怎么設計的呢?為何這么設計?
請教當地人,得到的回答是:這些道路,都是在古代農耕時,耕牛和農人順著山勢踩出來的,并不是什么人設計的。
為什么這么踩呢?順應山勢唄!這么踩,在當時,是最安全、最省力的路徑,可謂是最小阻力之路。
<br />
(2)
人走山路,順勢而下,輕輕松松,一「瀉」千里。
若不順勢而行,就需一定外力,克服「勢能」帶來的阻礙。雖可行路,感覺并不順暢。
人做事,大抵也是如此。此時,所謂的「勢」,是人心中的一股慣性力量。
一位朋友,現如今是個人提升領域的大V。在談及「如何堅持一件事情」的話題時,他提到有兩種堅持的方法:
其一是有足夠多的意志、足夠強的毅力,克服人心中貪圖安逸、渴望放棄的本性,把事情做起來、堅持下去,直到做成;
其二是把事情做成游戲或玩樂,讓人貪圖其中的樂趣,沉浸進去而不可自拔,進而不需要堅持自然就堅持下去了。
他說道:除了少數意志力特強的人群之外,多數人過于依賴所謂意志力,很容易一事無成。
對此,我深有同感。
<br />
(3)
很多感覺上要堅持的事情,最終都因為感覺到了痛苦而沒有堅持下來。
而那些很有樂趣的事情,就如滑滑梯一般,感受不到太多的阻力,一路開開心心的滑下去,自然而然的堅持下來,事情也順其自然的做成了。
這第二種方法,就是選擇了一條最小阻力的路徑。在做事的「勢能」驅動下,事情的進展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既然對多數人而言,迷信意志力做事,往往一事無成;那么,尋找或者構建最小阻力之路,也許是多數人成事的最佳選擇。
該如何尋找或者構建最小阻力之路呢?關鍵點在于尋找做事情的樂趣所在。
<br />
(4)
做一件事情,若它本身是有趣的,或者能從中找到樂趣點所在,就把這個點找到。圍繞著這個樂趣點,把事情變成一場游戲或者一場玩樂,而不僅僅是什么苦逼的任務。這就是那條最小阻力之路。
若一件事情,它本身并不是那么有趣,你也找不到什么樂趣點的話,那就需要添加一些「外置」樂趣點。
比如賦予這件事情以「非同一般的意義」,這個意義足夠的高大上,能夠極大的拔高你做事的勢能,讓你原本不算最小阻力之路變成阻力最小的路徑。
還比如給事情添加一些比賽的性質,讓對事情本身關注變成對比賽的關注。比賽是有樂趣的,是最小阻力之路;事情就變成這條路上的一個節點或者一小段路程罷了。微信運動大體上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讓人們每天都運動了起來。
添加的「外置」樂趣點,就好比額外增加了一個新力。所有力量的合成,讓事情處于最小阻力之路之上。
<br />
(5)
意志力,是我們的內在驅動因素。最小阻力之路,是我們的外在行事路徑選擇。
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對我們普通人而言。迷信意志力,往往會讓意志力成為不愿做事或做不成事的失敗借口。
在一定意志力的基礎上,尋找或構建做事的最小阻力之路,更能讓我們普通人做成一些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做成任何事情,都不是單方面的因素決定的。要整體的、綜合的去看待事情的方方面面,尋找一條最容易做成事的最佳解決方案。
這么看的話,那種「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再迎難而上」的人,不是徹頭徹尾的傻X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