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我們一家三口到叔家和舅家串了親戚,回來已晚,但我依舊會完成我的任務(閱讀和寫作)。21天充電行動專題投稿結束了,但我對自己的充電還在繼續,今天閱讀《為人師者應以其人格去感化教育別人》,我們學習的目的在于創造完美的人格,而為人師者對道德、自我心情的注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模式。對于培養人的道德,古代哲人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他們都堅信身教和潛移默化是唯一途徑。其中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有次,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兒子哭鬧著要跟她去,曾子妻子就說:“你先回去,回來給你殺豬吃?!?br>? 等她從街上回來,見曾子正捆了豬要殺。
? ? 妻子忙阻止說:“你干什么呀!我不過是騙騙小孩子的。”
? ? 曾子正色地說:“怎么能欺騙小孩呢?他現在還什么也不懂,只會學父親、母親。你現在這樣欺騙他,是教他也學會騙人。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母親,這還能教育嗎?”
? ? 說完就把豬殺了。
? ? ? 故事告訴我們教育者的修養和品德,對學生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為人師者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處世立身的人格。這是為師之德,也是為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