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大家免不了承受焦慮的困擾。讀完一些好書,你會發現,緩解焦慮比你想得容易,也許就在讀完的那一刻,你會瞬間獲得心靈的平靜與解脫。
《焦慮的意義》羅洛·梅。一代心理學大師羅洛·梅檢視了不同的焦慮理論,從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分析了焦慮發生的心理本質及其積極意義。主要觀點:欲望帶來焦慮,而避免焦慮,要么欲望得逞,要么欲望閹割。完整的自我人格奠基于個人面對焦慮,以及雖有焦慮依然前行的能力。自由是個人在每個存在的瞬間創造自我人格的能力。
而老子用一句話就概括了無憂的處世之道——上善若水。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之人應該像水一樣,安然置身自己應處的地方,謙卑處下;心胸保持沉靜而靜默深遠;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格守信用;為政滌清污濁,治理有條;處事能夠發揮所長,圓融無礙;行動因情而變,適時而動。上善之人像水一樣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天下也就安寧和諧,無怨無咎。
南懷瑾解讀
水之藝術。如何才能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作用,引出水之美的人生哲學。上善若水,如水至柔之中的致剛、至凈、能容、能納的胸襟和器度。
水幾于道。水之德,水于物的不爭,近于道的修為。佛說大海不容死尸,說明水性至潔。孔子觀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的哲學,看出儒家精進利生,道家謙下養生,佛家的圣凈無生三面古鏡,可以自照人生的趨向,應當何去何從。或某時,某地,如何應用一面寶鏡以自照、自知、自處。
水的哲學。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做到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如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如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如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如水一樣調劑融合,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如水一樣隨動蕩而動蕩,隨靜止而安詳澄止,動善時。再配以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便是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猶如天道的至私而起無私的妙用了。
付佩榮解讀
水之七善。蘇轍解讀如下: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善時也。
水幾于道。水并不等于道。水總居卑下之地,處眾人之所惡;而道對萬物則是無所不容,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好惡的問題。
我的理解
1.焦慮良方。 用儒家精進利生,道家謙下養生,佛家圣凈無生的水的哲學思維,關照自身。與水一般,善地,善淵,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時。立足當下,持道順境,遇物賦形,無怨無咎。
2.處世良方。做事如水,知居處,守心意,為予取,正言身,舉正平,攻事業,謀時機。
道之用
操盤若水。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佛語,眾人皆需,給予;眾人惡之,取之。高位不與眾人搶,低位眾惡而取之。心態沉穩,言行一致,嚴守紀律,固化操作系統,高效執行力,時機把握。只有不爭,方能無憂。